三皇五帝名称的出现,约在战国后期。当时人们凭着自己现有的科学知识和对人类社会的认识,去探索远古,研究祖先。由于社会观、自然观的不同,人们对此有很多种解释。
(1)天皇、地皇、泰皇(《史记・秦始皇本记》)
(2)天皇、地皇、人皇(《三五历记》)
(3)伏羲、女娲、神农(《春秋纬・运斗枢》)
(4)伏羲、神农、视融(《白虎通义》)
(5)伏羲、神农、共工(《通鉴外纪》);
(6)伏羲、神农、黄帝(《帝王世纪》);
(7)燧人、伏羲、神农(《礼纬、含文嘉》)。
以上七种说法里,共出现十一个名字,为什么只能称“三”皇呢?三,具有“增加、发展”之意,当时即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说法。三,既表示增多,又说明为万物之始,用来说明人类肇始之祖,颇为贴切。三的用法也很多:天、地、人为“三才”,日、月、星为“三光”,夏、商、周是“三代”等,三,既可以解释自然,又能概括人类社会,是一个高尚的字眼。因此,人们用来标示神圣的“皇”的数量。
在第七种解释里,燧人的名字,反映了原始人的学会用火;伏羲 ,反映了原始人的肉食屠宰;神农,反映了原始人的农家采撷。这正是当时的生活写照,客观地反映了那时的社会经济状况。再者,按《尚书大传》的说法、燧人用火,“火,太附也。阳尊”,因此,燃人氏即是天皇。伏羲在人世间活动,是人皇。神农掌握并开发地力是地皇。这三个名称,正好与当时流符的“三才”说相符。这一说法与上述第一、两说也一致,因此,这一解释是比较合理的。
(1)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史记・五帝木
(2)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礼记・月令》)
(3)少昊、颛顼、高辛、唐尧、虞舜(《帝王世纪》)
(4)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皇王大纪》。
“五”的应用,也有其意义:东、西、南、北、中是“五方”,金、木、水、火、土为“五行”,…以五来概括自然和社会,与“三”一样,是有其特殊地位的。古人把“五行”说应用于社会,于是产生了“五帝”的概念。
司马迁编修《史记》时,遍访各地遗志,收集大量史料采用了上述第一种解释。这是当年齐、鲁一带学者的认识那时人们认为,黄为中和之色,象征万世不易,黄帝判作了不容更易的制度;颛等于专,项代表正,颛顼之名是专天下之道的意思;喾,极也,其意为能穷极道德,是最讲德行的;尧等于荛,有清妙高远之意,人们认为他能搏符众圣之长;舜,意味着绵延下去,是能继承并能推行尧道的含意。
显然,这种从实际出发的认识,比五行说的臆断要深刻些。这里反映出传说中的“五帝时代”已出现了实行某种专制的统治者,已开始向阶级社会迈进了。司马迁采用了此说;可见此种解释在当时是最为流行并且是最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