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的造船技术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秦汉时期造船已用“榫接”和“钉接”,这都是世界造船史上最早的记录,比欧洲要早500年,比印度洋沿岸各国至少要早1300年。我们知道,只有使用钉子把木板连接起来才能造出抗风浪性较强的大船。用皮条或绳索把木板缝合在一起是经不起风吹浪打的。再如船上舱房,甲板的安置,尾舵的使用,都是独步一时的成就。
三国时,魏、吴蜀之间有一次决定性的大战斗,发生在公元208年,在今湖北省蒲圻县的长江江面上,称为“赤壁之战”。当时曹操率领水陆军20余万人,南抵长江,准备一举消灭霸踞江南的孙权。孙权和刘备联合,以周瑜为都督,用较少的兵力和惯于水上作战的“水军”,放起一把大火,烧掉曹魏的船只,取得了这次战役的胜利。当时三方出动的船只多达万艘。制造这些船只,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在规模上,没有相当的物质力量和造船技术是做不到的。
到了宋代,我国船舶之大,已闻名中外。徐兢在《宣和寿使高丽图经》里记载;“客舟长十余丈,深三丈,阔二丈五尺,可载二千斛”。神舟是客舟的三到五倍。同时,可以载钱20w贯,载米12000石的“万斛船”,已经问世。这种巨型船舶“不忧巨浪而忧浅水”。阿拉伯的商人多用小船把货物运到印度,换中国大船来华。当时中国大船往来印度洋,成为航海商旅愿意乘坐使用的交通工具,主要因为它安全可靠。
明代郑和率领船队“下西洋”时,船只已经发展到长44丈(150.5米),宽约18丈(61.6米)之大,船上有9桅风帆,可载水手500人,士兵400人。锚重数千斤,舵杆长1l米。操纵这船上的篷帆锚舵要200多人。郑和的船队有大船62艘,小船100多艘,每次航海都有2了000多人参加,这在世界航海史上都是首屈一指的创举。
自从欧洲工业革命,蒸汽机问世后,把强大的机械力量运用到船上,帆船的时代才宣告结束。我国由于明、清朝长期的封建统治,阻遏了科学的发展,造船事业停滞不前,大大落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