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灾多难的河南人在洪水中抓住了一棵菩提树,这棵菩提树就是佛教。
佛教从一开始进入中国就选择了河南这块宗教的沃土。后来的历史证明这是一次明智的选择。
我们想起了遥远的商周时代青铜器上的饕餮纹,那狰狞阴森可怖的雕饰,流露出了早期河南人对超自然力量的极度恐惧,以及对生命暗淡的忧郁之感。佛教在很大程度上冲淡了河南人的恐惧和忧郁,拓扩了他们心灵的领域,使他们获得某种神秘的自信和平和的喜悦。
抑或佛力确实是慈悲的,不然河南怎么会有如此众多的信男善女呢。时至今日,河南的各大寺庙香火依然异常旺盛,成千上万的香客在佛像面前顶礼膜拜,祈求佛要赐他们以饱满幸福的生活。在佛法传入后的1900多年里,笃信佛教便成了因循守旧的河南人世代相袭的传统。
处在邙山洛水间的白马寺筒瓦覆盖,飞檐高翘,殿宇古色古香,寺内宏大的钟声声闻数里。香火最盛时这里的僧人多达数千人。
西晋时全国有180座寺庙,洛阳一地就占去了42座。
南北朝时,洛阳的寺庙竞空前绝后地达到了1367座。这是一个让后人无法置信的天文数字,据有的史料统计,当时以洛阳为中心的北魏僧众数目占全国总人口的十分之一左右。佛教使大动荡时代的河南疯狂了。
印度禅宗二十八代祖菩提达摩在洛阳见到永宁寺后惊叹不已,声称走遍世界从未见过这样浩大精丽的寺宇。当时由著名女强人胡太后兴修的永宁寺僧房多达一千余间,崇丽的殿塔高耸云天,整个工程气势磅薄,装饰华美灿烂之极,浓烈的香火香飘云霞之外。从专门描述寺庙的《洛阳伽蓝记》来看,一系列寺庙霸占了洛阳近三分之一的地盘。
禅宗的基本教义是反对任何偶像崇拜,它要求人们觉悟自身本来清净光洁的本性,从而从现实痛苦的种种枷锁中解放出来,在正确圆融的智慧指导下获得大自在的生活境界,即所谓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不着一物。”禅宗强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拈花微笑的心灵活动,它认为人们只有返回自身清净的心灵才是人生唯一正确的出路。
1962年至1967年曾经当选总统的印度大学者拉达克里希南对菩提达摩在南朝梁武帝宫廷里发表的一次演说进行了翻译,基本上表达了禅宗教义的要旨:
“心灵即是佛陀。心灵之外没有实性。除了思想之外一切皆幻。在精神与心灵之外,既没有原因也没有结果。死亡本身即是一种心灵状态。明见你自身的真实佛性,明见了你就是佛陀,你就不会犯下罪孽。善也不存在,恶也不存在,唯此心灵存在,心灵即佛,毫无瑕疵……你就是佛陀,唯有觉悟,才能断坏业报轮回。”
历史上河南人的两大传统思想,一是儒家正统思想,二是佛教思想。万历皇帝曾说,儒家与佛家犹如一只鸟的两支翅膀,每一支翅膀都需要另外一支翅膀的合作。
河南沉浸在佛教之中,他们仿佛相信佛教里某种不确定的东西会以永恒的亮光和希望照耀自己的人生。但是繁荣的盛景并没有在他们的生活中一直沿续下去,反而他们所受的苦比谁都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