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传统文化杂谈 > 社会百科 >

社会变迁背后的地理之手是什么(2)

文章主题:社会百科  文章来源: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18-03-05 21:55:04

由于无性驯化植物的刺激,在今伊拉克的两河流域北部丘陵边缘开始驯化小颗粒作物,即小麦和大麦。接着传到整个西南亚和北非。中国被认为是另一植物驯化带,尤其是稻米驯化可能从这里开始。这些谷物大多是属于草原地区的植物,故在干旱地区与季风区是适合的。加上大河流域有利的灌溉条件,以及对大型食草动物的驯化——驯化的动物可以代替人力,从而使农业在尼罗河、西亚的两河流域、次大陆的印度河与恒河流域,以及中国的黄河中游得到迅速发展,致使这些地区成为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所在地。

从地图上看,这四大文明古国都在北回归线以北与大约北纬35度的中间地带内的大河边上。这一情况并不是偶然的现象。在大河边,不仅可以利用河水进行灌溉,而且往往由于河水季节性涨落带来上游的泥沙的沉积,而使得植物养分的补充可以维持土壤的肥力。此外,草原或森林草原的植被,一般也比较容易进行开垦。

以上所说的地理环境为这些文明古国的存在与发展提供了基础,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但是,我们同时也应看到,干旱地区长期灌溉造成盐渍化,也破坏了一些文明古国的物质基础。加上当时所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的范围大小,周围的地理封闭性条件的优越与否等条件,对有的文明古国在外族入侵下的继续存在和发展带来极大影响。

环境条件的影响并不仅限于生产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速度上,而且对人的思想意识也不无影响。这一点可以从一些宗教习俗的产生和形成得到证明。

热点排行>>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