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的前前后后

文章主题:历史人物  文章来源: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18-03-06 19:35:58

禹因为鲧用堵法花了9年时间,水未治好,水害仍然不止。于是禹又被推举出来继续治水。禹采取了“疏九河,渝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的“疏”、“渝”(意为治)、“决”、“排”的办法。经8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完成此项任务。

关于这次洪水,孟子称:“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可见,这已不是一条河流的洪水之灾,而是一个范围比较广泛波及“全国”的特大洪水,而且连续好几年。这种特大洪水连续发生在中国的季风条件下,导致黄河的主流与支流水位迅速暴涨。由于主流河床宽、水量大,加上黄河还未进入下游的近海河段因此坡度较大,水流速度亦大。而支流河床窄、水量小,在支流下游与主流汇合处,坡度较小、流速较慢。

大禹治水

因此,当主流的水位与支流的水位在汇合处彼此相等或主流超过支流时,主流的河水必然阻止支流的河水进入主流,主流的河水进入支流将支流河水向上顶托。这时,支流的河水在其下游及汇合处便处于停滞或缓缓流动状态,支流带来的泥沙在该处必然大量堆积下来。

这种特大洪水及其特殊的沉积现象使支流洪水水位升高,淹没河漫滩,溢出自然堤,淹没堤外低地,使中下游两岸大片地区一片汪洋。其次,原先修整作为堤防的沙堤和自然堤只能解决局部范围内水位不高的洪水,当水位升高时,无法发挥作用。第三,支流下游与主流的人口处堆积大量的泥沙必然抬高该处河床,河中出现大大小小的沙洲,将影响河水的正常排泄。此外,当时的刀耕火种农业,亦大大加剧了黄土的侵蚀,增强了下游的淤积作用,这也会加重洪水的危害。因此,鲧的筑堤法失效,疏导的办法必然随之产生,使治水进入了一个更新的阶段。

从当时的自然条件、技术能力、活动范围来看,大禹治水可能只限于晋豫冀3省一些支流(汾、济、洛可能性较大)的入黄地区,在其下游,对河道堵塞、淤积,组织人力、因势利导、做泄导洪排涝工作。平地开河、劈山开道、引水入江、人海恐不大可能。在地区上,也许还包括郑州、开封以南,淮河北岸各支流上游的治水。超出此范围以外的地区的可能性是不大的。

由于禹利用疏导办法削减了洪水灾害,恢复了生产,社会安定,因此“舜荐禹于天”,继舜成了部落联盟的共主。除此以外,禹还在“征有苗,合诸侯,画九州,任土作贡”等方面做出贡献,使得部落联盟得以扩大,促使松散的政治组织向统一的王朝过渡。这样,在禹去世以后,传说中称“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父传子、家天下的王朝遂由此而始。

热点排行>>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