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地区旧有都天庙数以百计,但庙的规模部不大。都天在扬州民间影响非常大,非道非佛,亦道亦佛。崇道者称之为部天大帝,崇佛者称之为都天菩萨。每年五月,都要为都天迎会,即举办都天会。都天庙内地方小,就抬着都天塑像在大街小巷游行,随之产生各种民间娱乐、商业活动。
五月诸庙会中,声势最浩大的是都天会。
都天为谁,扬州民间有多种说法。一说为唐朝秀士汪华相。传说华相某日夜读,忽闻五瘟神在井中散疫,欲害全城百姓,他即投于井中,受疫救民。另一说为唐进士张巡。安史之乱时,他为御史中丞,与许济远合兵守睢阳,坚守数月,因援绝粮尽,捕鸟掘鼠为食。后来鸟、鼠也吃光,就投井而死。说他在井中泡多日,肤色变青。又说事后百姓用钩将其从井中钩起,正钩于前额正中,形成一眼。故其神像皆有眼三只,面青发赤,貌异心善。江淮民众尊此神为“都土地”,派给他的职责是总管各方土地神。他的地位在玉帝、如来之下,是江淮一带诸路神佛的首领。人民对玉帝、如来敬而远之,却认为都天可直接降福消灾。因而,都天会由各行各业、道士、和尚联合举办。
都天会连续三天,若遇阴雨就顺延。
5月16日为行香日。这天先由蚂蚱神出来清道。蚂蚱神尖头尖嘴,绿身躯,红披风,呈滑稽之态。所坐轿子无遮栏,无顶盖。轿前有大锣、旗幡、香亭,轿后有随卫若干。队伍约六七丈长,在都天将要巡行的道路上游走一过。
17日为朝庙日。中午前后,文判、武判及高跷队上街游行。各行会自行组织,一班接一班,争奇斗胜。所谓文判,又称走判,用泥塑彩色面具戴在人上,手执文本、木笔,身穿文吏长衫,面具上的胡须有白、红、黄、黑之分,以白须最长,黑须最幼。所谓武判,又称抬判,类似京剧里的净面武将,头戴盔帽,身着铠甲,足登乌靴。另有两人(或四人)抬两竹杠,中缚一椅,武判坐于其上。游到热闹处,武判就在倚背上做各种杂耍动作,例如“跌叉”,即突然双脚一分,从椅背滑坐于杠上,甚惊险。功夫好者,能连跌数十叉。
文判武判前皆有锣鼓、旗幡引路。走到大店铺或大户人家面前,就注脚舞蹈表演一番,然后手捧镗锣,向店铺讨赏钱、赏物。当晚,要到都天庙“约驾”,意即约请都天大驾明日出行。
18日为出驾日,即迎会。这是最热闹的一天。四乡八镇农民和大江南北客商都云集而来。城里人乃近水搂台,预先选择观会最佳去处,有的搭起临时看台,有的爬到屋顶上。扬州四望亭、高邮文游台、兴化望火楼、仪征鼓楼等城中心最佳观看点,非官宦子弟很难登上。妇女照例在发舍上插一枝栀子花,以表虔敬之意。身子不洁者,自觉回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