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明成祖争得天下之后,为显示自己的孝顺,下令为其父立一块天下第一的大碑。于是派人到城外汤山附近的阳山顺山而凿。至今,阳山上面还留有碑座、碑额和碑身三块碑材。
作为碑座的石料,长达30.5米,宽约16米,厚为13米。整个石料除西北端仍与山岩相连外,其余均已与山凿离。凿空的底部,只有两边留着支撑的石块。
在碑座西北约百米处,是椭圆形的碑额石料,高约10.7米,宽20.3米,厚8.4米。四周还留有拟雕蟠龙头,爪、尾用的是14个石牙,底部除留作支撑用的三行石块外,全部凿空。
碑额的后面,便是依山劈成的巨大碑身,横卧在阳山前面。碑身长约50米,厚4.4米,宽10.7米。整个碑身也只有东北端与山岩相连,其余皆与山岩凿离。
碑座、碑额、碑身三块石料,加起来全长71米多,其取材之大,为中外石碑之冠。
这块巨碑,从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开始凿制,仅用了9个月时间就初具轮廓。明成祖原打算将此碑放在明孝陵前,可是,石碑是如此地高大笨重,根本无法将其运走。所以,朱棣的宏伟计划成了泡影,工程半途而废,阳山碑材也只好置之不用了。现在立在四方城里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与阳山碑相比,可谓“小巫见大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