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朱陈旧使君,劝农曾入杏花村。而今风物那堪画,县吏催钱夜打门。”也与杜诗暗合。最早版本的《丰县志》也收有杜牧的这首诗。然而遗憾的是如今丰县城东南15里一带并无杏花村,只有一个张杏行村,虽说此村家家门前院里尚且植杏三五株,但该村向来也不产酒。因此,令人未敢妄信。
近年来,江苏宜兴也冒出一个杏花村。当地的人们讲,杜牧47岁罢官后住到湖州,50岁时死于湖州,晚年落魄,常到邻县宜兴游览解闷,住在宜兴十里牌,并造水榭,人称“牧之水榭”。杜牧在此写下不少诗,后人来游时也留下许多墨迹。距“牧之水榭”3里远的地方有一个杏里村,过去四周都是杏花树,唐代这里的酿酒是很有名的。由此,有人认为这里是杜牧笔下的杏花村。我们认为,此说的论据尚不够充分。
另有一种看法,认为杜诗中的杏花村乃是泛指,和张继诗中的“南朝四百八十寺”一样,并无确切的地点,诗学是表达情绪的,未必像数学那样丁是丁,卯是卯。我们认为,当年杜牧肯定看到过一个杏花村,但是否他随即写下这首诗呢?不敢确定,或许,是诗人晚年追忆年轻时境遇所写的作品也未可知。
究竟何处是杜牧笔下的杏花村,还有待于人们的进一步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