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水是指液态或固态水汽凝结物从云中降至地面的现象。那么降水是如何形成的呢?为什么天空有时还会下“泥雨”呢?
降水来自云中,但不是所有的云都会降水。云滴(包括水滴和冰晶)很小,如半径0.01毫米,下降速度仅1.26厘米/秒,从3000米的牢中下落到地面需三天,加上上升气流的举托和蒸发的消耗,实际上是不能到达地面的。
研究表明,只有当云滴增大(半径>;0.05毫米)时,才能降落到地面,所以要产生降水就需要云中有大水滴、冰晶,需要有较强的上升气流将近地层丰富的水汽输送到高空,产生凝结,碰并成大水滴、雪花甚至冰雹降落,从而形成降水。
全球平均年降水量为857毫米,蒸发、降水平衡则蒸发量也是857毫米,若视此值为100个单位,则海洋年蒸发的水汽有84个单位,其他16单位为陆地上年蒸发,所以可以看出天降的水80%以上来自海洋。
海洋的84个单位中落回海洋为77个单位,另有7个单位通过大气流输送到大陆上空加上陆地的16个单位降到地面,多降到地面的7个单位再由地表径流流人海洋。从而,保持海洋和大陆各自的水分平衡。
强降水一般可以理解为暴雨。我国气象部门规定:24小时降水量在50.0-99.9毫米为暴雨,24小时降水量100.0-249.9毫米为大暴雨,24小时降水量超过250毫米为特大暴雨。世界上最大的暴雨出现在印度洋的留尼汪岛,24小时雨量高达1870毫米,时间是1967年10月。
当云滴含有沙尘或雨滴在降落过程中沾上空气中的灰尘,就会出现泥雨现象。
当春秋少雨的季节刮起大风时,这些地方的沙尘就会飘到空中并随着气流向下游流动,当遇上降雨云时,这些沙尘就会随着雨滴降落到地面而形成“泥雨”。所以泥雨中的沙尘主要来自上游干旱荒漠地区,出现泥雨前这些地区往往有大风沙尘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