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传统文化杂谈 > 哲学思想 >

印度佛教哲学发展历程(3)

文章主题:哲学思想  文章来源: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19-02-27 21:55:27

南北朝时期,佛教哲学已由早期的比附格义转向了自主发挥,一方面对印度佛教原义有了更猴确的把握,另一方面也开始有了自己的创造性阐释。此时泽出的佛经越来越多,讲习经论之风也越来越盛,从而形成了众多佛教学派,如有涅磐、毗县、三论、成实、地论、摄论等,各派都着力宣传本派的哲学,并由此而产生了教内外不同观点的争论,颇具百家争鸣的味道。

在众多学派中,涅磐学主要阐发的是佛性学说,当时宣扬佛性说的代表人物是些道生。生活于南朝晋宋之际的些道生的学说主要有两方面:涅磐佛性说和顿悟成佛学。佛性是指众生成佛的原因、根据、可能,是成佛的根本前提,当时传入的佛经并没有一阐提成佛之说,他独具慧眼,首先提出一阐提也有佛性,也能成佛的观点。

顿悟是关于成佛的步骤、方法问题。丝道生认为成佛是一个以不二的智慧男契不可分的真理而豁然贯通的顿悟过程。丝道生所倡导的佛性说和顿悟说,对后来佛教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自南北朝之后,逐渐成为中国佛教哲学的主流。

隋唐阶段

隋唐时代是中国佛教的鼎盛期,也是中国佛教的成熟期。就表现形式来说,隋唐时期的佛教是一种宗派佛教,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学派逐渐形成若干新的佛教宗派,著名的有: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唯识宗、律宗、华严宗、密宗、净土宗和洋宗等。

这些佛教宗派大多另辟路径,自造家风,以“六经注我”的精神,“说己心中所行法门”。在这些宗派中,哲学色彩比较浓厚的是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唯识宗、华严宗和禅宗。这其中三论宗和法相唯识宗的基本理论分别搬自印度大乘中观学派和瑜伽行派,理论创造不多,而天台宗、华严宗和禅宗则是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带有更多创新性的哲学思想。

如天台宗吸取《大乘起信论》的真如说,以为真如即佛性,由此提出了无情有性说,强调一切无情的草木、山石、砾尘,皆有真如佛性。这与当时佛教心性论思潮相呼应,而把天台学重心转到心性上来。这里要特别提到作为中土佛教之代表的禅宗。

禅宗的思想纲领是性净自悟,就是说,人人本性清净,只因被妄念的浮云所盖而不能自悟,一旦妄念俱灭,顿见真如本性,自成佛道。在悟道途径上掸宗提出“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要求排除一切杂念,不执著于外界事物的相状,不在任何事物上定住,执为实有,从而灭除妄念,顿悟成佛。掸宗的心性论和成佛方法沦对此后中国思想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隋唐时期的佛教哲学,可以说基本上是一种佛性理论,其思想内容表现出一种倾向,即注重心性。可以说这一时期佛教学说的最大特点是把佛性心性化。

热点排行>>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