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以孔子为宗师的学派。这一学派以《诗》、《书》、《乐》、《礼》、《易》、《春秋》为经典;提倡仁义,以此为行为淮则;强调维护君臣、父子、夫妇、兄弟等伦常关系。
儒家之所以称“儒”,据《汉书•艺文志》说:“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盲,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儒”本是古代专为贵族服务的巫、史、祝之流,后来逐渐用来指称具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学者和教师。
孔子便曾以“儒”为业,《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因此,以孔子为核心的这一学派后世称为‘儒家”。
儒家思想具有深厚的土壤、绵延的历史、众多的流派,从而构成了极为丰富和庞杂的思想文化体系。从发展上看,儒家哲学历经不同时期形成不同的理论形态。儒家思想的核心与精髓:
(一)爱人
“仁”是儒家学派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也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的最初含义是指人与人的一种亲善关系。孔子将“仁”定义为:仁者“爱人”。
(二)尊礼
“礼”是儒家政治哲学的核心。儒家认为,春秋时代的社会争乱,正是由于人欲横流、名分紊乱造成的。而要匡正这一时弊,唯一途径就是重建礼制。孔子就非常推祟周礼,要求用周礼来约束人们的一切行动:“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三)重教
孔子认为,教育在政治统治中和一个人的个人品质形成中均具有重要作用。他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碱;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枉。”
(四)尚中
“中庸”是孔子对商周以来“中和”思想的继承和总结而提出的一个哲学范畴,被他称为“至德”,他说:“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广以也”,就是说,中庸是至高无上的道德准则。中庸的基本原则是“允执其中”,要求把握适当的限度,以保持事物的平衡,使人的言行合于既定的道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