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表演中夸张的胡须——髯口(2)

文章主题:传统艺术  文章来源: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20-01-29 00:46:13

丑三髯又称丑三。三绺髯在两腮及唇部各一绺,均为黑色,稀薄短细。表示胡须仅寥寥几根。丑三髯适于表现寒酸、猥琐、狡猾、谄媚的小文人、小官吏,为京剧中的丑角专用。如《小上坟》剧中的刘禄景、《打面缸》剧中的王书吏、《打渔杀家》剧中的葛先生等均戴此髯口。

一字髯简称一字,是极短的满髯,形如一字,故以此为名。一字髯有红、黑两种颜色,分别称红一字和黑一字,常常是剧中扮演不修边幅的莽撞、凶恶的净角和丑角所用。如《嘉兴府》剧中的大马快、《法门寺》剧中的刘彪、《五台山》剧中的杨五郎、《铡美案》剧中的马汉等。有些剧中人物因居0情需改变面部形象时,也借戴此髯口。如《战濮阳》剧中遭火烧的曹操,改挂黑一字,《华容道》剧中败将曹洪,改挂红一字,《穆柯寨》剧中烧山的焦赞、孟良,被火烧后分别挂黑和红的一字髯。

二字髯简称二字,是极短的扎髯,即在一字髯下,加吊一片小髯。大都表现不事修饰的粗鲁人物以及不蓄须的僧人。如《金山寺》剧中的法海即戴白二字髯。虬髯即浓密蜷曲的二字髯。《野猪林》剧中的鲁智深戴虬髯,以表现其豪放不羁的性格。

加撮髯常误为“加嘴”或“夹嘴”,其形同“扎”但略短,是在演员左右挂耳铜丝的两端即两鬓处,各加一撮短毛,充做耳毛。京剧髯口中只有这种髯在左有各加短毛一撮,故名“加撮儿”。有黑、黪、白三色,多由二花脸和丑行角色戴用,如《甘露寺》剧中的贾化。

八字髯简称八字,是指鼻下的两撇髭须,形如八字。八字髯分黑、白、红三色,多用于丑扮的师爷、浪荡文人、江湖术士一流人物,是丑角常用的髯口。如《艳阳楼》剧中的贾斯文戴黑八字、《金钱豹》剧中的杜保戴红八字。

二挑亦称反八字髯,鼻下两撇短须向上挑起,形如倒八字。多用于武丑扮演的武艺高强而又幽默、机敏的人物。如《花蝴蝶》剧中的蒋平,《三盗九龙杯》剧中的杨香武,《艳阳楼》剧中的秦仁,《连环套》剧中的朱光祖等均戴此髯口。二挑也分黑、黪等色,分称黑二挑、黪二挑等。

吊耷髯又称八字吊耷,即在八字髯的基础上,颏下再吊一绺桃形短须,悬空摇荡。有黑、黪两种颜色,以区分剧中人物年龄。为一般文丑戴的髯口,多用于性格诙谐角色或者品行不端的文人。如《审头刺汤》剧中的汤勤,用黑色,《红鸾禧》剧中的金松,挂黪色。

四喜髯即在八字髯的两旁,再加两撮胡须,有黑、黪、白三种。多用于丑扮的各种下层人物,如樵夫、艄公等。如《女起解》剧中的禁卒即戴黪四喜。

五撮髯简称五撮,俗称五嘴,又称四喜吊耷,即在四喜髯的基础上,又在下颏加一绺桃形胡须;或在吊耷的两旁,加上两腮的两撮胡须,垂于两耳际,表示胡须多而短。颜色有黑、白两种,多用于丑扮的各种下层人物,如《乌盆记》剧中的张别古、《女起解》剧中的崇公道等。

专用髯口是京剧中某些人专用的髯口。如三国戏中的司马师,所戴黑满的右鬓部位,要加添一绺白须,表示面部眼瘤淌脓,流染长须,此式黑满即为司马师个人专用。水浒戏中的刘唐绰号赤发鬼,在所挂黑扎或黑二涛髯的中间开口之上唇部位,夹几绺红髯为刘唐专用,又称刘唐髯。

热点排行>>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