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谱艺术的发展与中国戏曲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大约在12世纪至13世纪的宋院本和元杂剧的演出中,就出现了面部中心有一大块白斑的丑角脸谱。
净角脸谱相传在中国戏曲发展之前,南北朝和隋唐乐舞节目里就有了“假面歌舞”,这假面具就是脸谱的鼻祖。随着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戴假面具越来越不利于演员面部的表演,于是艺人们就用粉墨、油彩、烟锅子直接在脸上勾画,这样就逐渐产生了脸谱。当时,戏班以露天演出为主,离戏台较远的观众往往看不清演员的面部表情,勾上脸谱使观众在远处就能一目了然。
为适应露天演出,所勾脸谱一般只用黑、红、白三种对比强烈的颜色,强调五官部位、肤色和面部肌肉轮廓,如粗眉大眼、翻鼻孔、大嘴岔等。
到了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京剧逐渐形成相当完整的艺术风格和表演方法后,京剧脸谱也在吸收各地方剧种脸谱优点的基础上,经几代著名演员和戏剧艺术家的不断探索研究,加工提高,创新改革,得到充分的发展。脸谱的图案和色彩愈来愈丰富多彩,各种人物性格的区分也越加鲜明,同时还创造出了许许多多历史和神话人物的脸谱,从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化妆谱式。
脸谱的构图多种多样,加上五彩缤纷、装饰性很强的图案,容易使人眼花缭乱,产生神秘感。其实,归纳起来也不过有十几个类型,由于相互借鉴,相互变化,就派生出许许多多的谱式。这些谱式都是以各种人物的形貌、性格特性为依据的,即使是同一类型的谱式,因人物性格不同,各部位的线条勾画与色彩处理也就各异,使每个人物都富有个性,而决不雷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