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义塾,中国古代的民办学校

文章主题:野史趣闻  文章来源: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19-02-11 21:25:54

义塾又称“义学”,是古代的一种免费私塾,主要为民间孤寒贫困子弟提供教育。过去,很多有文化传统的家族,为了扶持本家族的贫穷子弟有机会读书应考登仕途,设有义塾和义田,这甚至被看成是家族祠堂的责任和义务。

譬如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义庄“范义庄”,是北宋名人范仲淹于1049年购置千亩义田创立的,作为宗族公产用以周济族人,并开办了义学。到其儿子范纯仁的时候,再为义庄置田千亩“以供族众滋大”,除了办义学,还资助、奖励族中贫寒子弟科考。1065年,范纯仁将办理义庄的事上奏朝廷,得到中央政府的赞赏。

义塾以地方和宗族为单位举办,以祠堂、庙宇的地租或私人捐款为办学经费。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都和私塾一样。

义学由汉代四川什邡县令杨仁首创,此后只要是以筹集募款或用宗族公款延请教师讲课,面向贫困子弟的学校,都称为义学。宋代以宗族为单位设立,限于教育本族后代。清代由政府提倡,义学开始广为设置。

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在京师崇文门外设立义学,选五城各小学“成材者”入学就读。后八旗也设置了义学,教授幼丁学习满、蒙文字。后多次下诏,命贵州、广西、云南、四川等边地设置义学。清末义学成为清代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贫民子弟,成为安身良民,不使他们“好勇斗狠、轻生犯上”,这是清政府普遍设立义学的目的。

清代义学有乡校、小学、冬学、村塾等不同名称。清代武训兴学,即属义学。武训是清末人物,以乞讨所得积累成数,放债置地,以此创设“崇贤义塾”,分蒙学、经学两级。又创设“馆陶杨二庄义塾”。

热点排行>>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