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光明媚的季节,人们都爱到野外去游玩,。古人的清明节踏青习俗称为“游春踏青”,又称“踏青”、“探春”、“寻春”。传说踏青的习俗远在先秦时已形成,也有说始于魏晋的。
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尚书•大传》曰:“春,出也,万物之出也。”在西周,万物萌动之时,迎春郊游于野外就已成为礼制。据《礼记•月令》载:“立春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至,以迎春东郊。”先秦时,齐国有“放春三月观于野”之俗;鲁、楚也有春日出游之习。这种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对后世影响深远。
据《晋书》记载,魏晋时期,每到三月三日(农历)“上巳节”,人们便到风景区或溪水之畔嬉乐,带着春食春酒,或席地野餐,或在河边“曲水流觞”相与为乐。
到唐宋时踏青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休闲方式。唐代诗人杜甫就曾记载皇家游春踏青的盛景:“三月三日天地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宋代吴惟言的《苏堤清明记事》也写道:“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更加生动地描绘出了当时春游踏青的迷人景色。
据研究,踏青的起源,可能与古代的上巳节有关。上巳节,日期为三月的第一个巳日,故而得名。经过一个漫长的冬天之后,被寒风禁锢在屋内的青年男女们迎来春天,迎来繁忙的耕种、生产生恬,同时也有了择偶相配、生育的需求。这样人们便在祭祀地神(社神)、春神求农业丰收之后,又祭祀女性的生育神兼媒神以祈求子嗣繁衍,同时男女互相择偶,歌舞欢会,然后相配。
当时,踏青的古俗是围绕着这些主题展开的:迎来春天、迎祭生育神、沐浴祓禊,以求多育;男女青年则求偶,要春嬉、欢会、歌舞、放纵。另外还有跳傩驱疫、求雨雩礼等活动。
千百年来,踏青渐成了一种仪式,仿佛只有行了这种仪式,才真正拥有了春天。“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白居易的《春游》诗正是这种心境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