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生理反应与心身疾病

文章主题:养生科学  文章来源: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18-06-20 21:09:39

由于情绪状态随着有机体生理功能的改变,因此,剧烈持久的情绪活动必然引起生理功能的紊乱,导致各种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又称心理生理疾病,它们的起因、发展和治疗均受心理因素的影响。一般把心身疾病分为三类:即植物性神经系统障碍、代谢和内分泌障碍以及过敏性疾病。~般说来,心身疾病的临床特点常常是有阶段性的,症状的高潮期过后接着便是症状的减轻乃至消失;并且,症状出现和消失的次数与患者所体验到的心理紧张量有对应关系。例如,经常处于精神压抑状态而患溃疡病的人,在轻松愉快的度假期间溃疡症状减轻甚至消失。但是,像高血压、溃疡病等,对于某些患者来说也可能纯粹是由于器质性原因造成的,与心理因素没有多大关系。

(1)心理因素的致病机制。许多心理因素如人格、认知特点都与心身疾病有关,但情绪因素与心身疾病的关系最为密切。早在两千年前,中外医学家就注意到了消极情绪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我国古代医学典籍《内经》中曾明确指出:“大怒伤肝,暴喜伤心,思虑伤脾,惊恐伤肾。”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情过度会导致内脏功能紊乱,引起多种疾病。国外医学著作中也有许多关于情绪紧张导致神经功能失调、身体虚弱,而乐观、愉快的情绪又使人恢复健康的论述。关于消极情绪的致病机制存在着许多理论解释,这里介绍两种。

①马赫( mahi)提出的心身疾病理念强调焦虑和恐惧的重要性。他认为,恐惧经常地阻止着有机体的行为表现,从而引起疾病。例如,愤怒和焦虑之间的冲突引起高血压;儿童因与成人分离而产生的恐惧和哭喊会导致气喘病;依赖性和焦虑之间的冲突会产生溃疡病。马赫的理论是用狗、猴及学生所做的研究为根据的。他把那些为准备考试而学习到深夜的学生同那些不参加考试的学生进行比较,发现“焦虑组”比“非焦虑组”有更多的盐酸分泌。布拉迪( brady 1958)对“执行操作”的猴子进行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他把两只猴子绑在并排的两把椅子上,其中的一只被称为“执行猴”,训练它按动杠杆使它和另一只猴子来避开电击。如果前后按动杠杆的时间间隔不超过20分钟,它们就永远不受电击;如果超过20分钟没有按动杠杆,两者均受电击。也就是说,两只猴子受电击次数相等,不同的是后一只猴子把命运完全交给了“执行猴”。实验结束后发现,“执行猴”发生溃疡,而另一只“非执行猴”却没有。研究者对此的解释是,长期的慢性焦虑导致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引起胃酸的过多分泌。这一结论也得到了其他研究的证明,即只是在延续的焦虑之后才过多地分泌胃酸。

热点排行>>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