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甲骨文到篆书,中国汉字的早期形态

文章主题:琴棋书画  文章来源: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19-08-24 10:39:37

甲骨文,大篆、小篆,钟鼎文等文字形体,可以归属一类,我们估且认为它们是中国汉字的早期形态。

甲骨文是我们现在见到的最早的成形文字。甲骨文的字体有些是象形字,有些则很繁难,类似籀文,有些与钟鼎文相近。在结构上长短、大小略有差异。笔法有肥笔、有瘦笔、有圆笔、有方笔,以方笔居多。

大篆,又叫籀文。许慎在《说文解字》序言中说:

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是周宣王叫名为籀的史官所创造的书体,故称“籀文”。大篆是从甲骨文演变而来的。甲骨文里面有很多和大篆相同或近似的字体,这就是大篆从甲骨文演变而来的痕迹,大篆十五篇早已遗失,但《石鼓文》的书体确是未变小篆以前的文字,属于大篆的体系。

钟鼎文,即刻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左传•襄公十九年》:

季武子以所得之兵铸林钟,以铭鲁勋。古时毁掉兵器而铸钟,钟上铸有记载功勋的文字,故又称之为“铭文”、“金文”或“钟鼎款识”,字凹下的为款,凸出的为识。有象形、古文、大篆、六国异文等字体。从大盂鼎的字体和书法看,是由商周甲骨文蜕变到大篆的过程,风格与甲骨文相近。起笔处多用逆锋,收笔处多用回锋。间架结构,点画疏密,严谨得当。

小篆,是从大篆演变而来,改大篆为小篆的有三人,即李斯、赵高、胡毋敬。三人中最主要的是李斯,他“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即简化了大篆的繁缛,号称“玉筋篆”,秦始皇的玉玺上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即是李斯写的,其他如泰山刻石、郁琊台刻石都出于李斯手笔。“篆尚婉而通”,李斯小篆便有“婉通”的特点,并具有摹形写意会神的特色,结体行次整齐又有端庄之美,可以说李斯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书法家。小篆与大篆相对而言,把籀文称作大篆,秦篆便成了小篆。

篆书一直流传,但不如其他书体广泛。李斯之后,汉代有篆书碑文流传,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袁安碑》、《袁敞碑》,二碑似出一人手笔,直接继承秦篆,严谨工整,结体宽博,更显遒丽丰腴之美。可惜书写者失考,使我们无法知道这位篆书者的生平。其后人们追求新变,很少有潜心钻研书写篆书者,直到唐代李阳冰,才把篆书向前推动了一大步。其代表作是《城隍庙记》和《三坟记》,笔法灵活飞动,法度精熟,可见其文字学之功力颇深,书风淳朴,为后世学习篆书之典范。

宋辽金元明时期工篆书者寥寥,唯金之党怀英、元之赵孟颗、明之李东阳差强人意,但不足以成家。至清代,尤其是乾嘉学派,强调考据,+多研究金石之学,篆书名家辈出,最著名者是邓石如、杨沂孙、吴熙载、吴昌硕等人。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说:

热点排行>>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