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传统文化杂谈 > 民俗文化 >

“腊八节” 祭祖和腊祭百神的来历

文章主题:民俗文化  文章来源: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20-04-18 11:21:56

人们俗称的“腊八节”,是我国自古流传下来的一种风俗性的节日。这个节日,它是在古代人们“祭祖”和“腊祭百神”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演变而来的。

秦以前,帝王、诸侯和大夫、士,皆营建宗庙,作为祭祀祖宗的地方。每年春夏秋冬都要进行祭祀。至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对以前“祭祖”的风俗亦作了统一规定:除了天子(即皇帝)而外,其他人一律不允许营建宗庙。天子以下,诸侯和大夫、士祭祖的处所,可允许营建祠于墓地,作为祭祀祖宗的地方。

腊八节

对于此种情形,北宋大臣、史学家司马光在《文潞公家庙碑》里作了记载:“先王之制,自天子至官师皆有[宗〕庙…〔秦〕尊君卑臣,于是天子之外,无敢营宗庙者。汉世公卿贵人多建祠堂于墓所。”

尽管如此,每年一到农历十二月,在民间仍讲究进行“岁终祭先祖”的活动。在汉代,以冬至后第三个戍日为“腊日”,即每年一到腊月初八(俗称“腊八”前后,人们要猎取一禽兽进行祭祖。如《史记・秦本纪》里记载:“十二月腊也……猎禽兽以岁终祭先祖,因立此日也。”

古时,人们讲究每年一到冬季农历十二月间腌制肉类将腌制的肉类称为“腊肉”,故取其一“腊”字,将祭先祖之日,称之为“腊日”。

百姓生活中, “腊日”不仅是讲究“猎禽兽以岁终祭先祖”,而且密切结合农业生产,与农家历来喜丰收的美好愿望,将“腊日”亦定为是“腊祭百神”之日,其活动主要是击鼓以示驱疫,故又称为“腊鼓”。

“腊鼓”即“腊日”,虽然说是“腊祭百神”,但祭祀的重点,则是“农田诸神”。以祈求在新的一年里,不降灾害,希望年景能五谷丰登,家家户户安居乐业。

秦以后,佛教自东汉明帝永平年间传入中国,使流传多年的“腊日”祭祖和祭百神的风俗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每年腊月初八,我国各地的许多佛教寺院,皆讲究造粥,以示供佛。因相传,佛家的始祖释迦牟尼29岁时,他舍弃高贵的王族生活,出家修道,遍访名师,初无所获,经过六年苦行,于一年“腊月初八”,在佛陀伽耶菩提树下“成道”。所以,佛教寺院每年一到释迦牟尼“成佛”之日,即每年一到“腊月初八”(阴历十二月初八),造粥以示供佛,并将造的粥名曰为“腊八粥”。

但是,随着社会农业生产和生活不断向前发展,供佛的“謄八粥”风俗,逐渐被人们新的精神生活内容所代替,就是每年一到农历十二月初八这天,皆讲究用黄米、小米、大米、江米、花生、枣、糖等五谷杂粮和果实煮“腊八粥”食之,以示祝愿来年能“五谷丰登”,于家万户才能安居乐业生活。所以,“腊八节”食“腊八粥”被一直流传至今。

热点排行>>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