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熟食之前,“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之实,食蠃蟒之肉,多疾病毒伤之害”。但是,随着火的发现,原始人将火逐渐使用于生产和生活。生产上,如出现刀耕火种;生活上,如出现熟食。
自熟食的出现,使人们显著减少“多疾病毒伤之害”,对延长人类的寿命,显然是一重大贡献。而熟食与烹煮食物设备的“灶”,是互为密不可分的。
那么,发明熟食与“创造食物”的“灶”,究竟是谁呢?
自古就有不同的说法,如《礼记・礼器》篇里记载:“灶者,是指老妇之际。”东汉经学家郑玄,不仅是明确指出是妇女,而且则认为创造食物的“灶”,则亦是妇女。他说:“老妇,先炊者也。”
而与郑玄同一时期的经学家许慎则认为是祝融,他说“为祝融,祀以为灶。”对于此说,东汉时期的学者高诱则加以解释,说祝融是“火正”,“死为神,托祀于灶。”
后唐经学家孔颖达,则将史前的“老妇”之说,与祝融为“火正”,“死为神”的解释相结合,提出合二为一的看法,就是为了以祀发明熟食与“灶”的创造者,主张“祀火神而以老妇为配”,他说“古者原奥神,礼器所谓燔柴于奥者也,盖老妇之际,历世奉以为炊。中夏则祭灶,而此奥配之。”
孔颖达的“合二为一”之说,不仅逐渐演变成为民间生活中讲究“祀灶”的习俗,而且亦逐渐受到帝主的重视,如《五经异义》里,作了比较透彻解释:“孟夏祀灶,王者所祀,古之有功德于人。”
“祀灶”的日期,帝王多在夏季,如《礼记・月令》篇里记载:“孟夏、仲夏、季夏之月,其祀灶。”晋书《礼志・引汉仪》里记载:“立夏之日,夜漏未尽五刻,京都官皆衣赤,至季夏衣黄,郊其礼祠特祭灶。”
民间生活中,讲究“祭灶”的日期,有的是在“腊日”,如《荆楚岁时记》里记载:每年农历“十二月八日为腊日,……其日以豚酒祭灶神。”
但多在每年腊月二十三(“腊月”,指农历十二月),如晋人周处撰写的《风土记》里记载:“腊月二十四夜,祀灶,谓灶神日上天,自一岁事,故先一日(指“腊月二十三”)祀之。”
少数讲究“腊日”进行“祭灶”的,其“祭灶”的食品,即供品亦比较讲究,则是以“黄犬”祭之。但是,不称作为“黄犬”,而是称之为“黄羊”,或以鸡,或以豚,或以酒,或以鱼视之”。
多数讲究“腊月二十三”进行“祭灶”的,其“祭灶”的食品,即供品比较一般,用糯米糖,或南糖,或用美称“吉兆糖”(即俗称的“糖瓜”,或“山东糖”等)进行“祭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