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传统文化杂谈 > 民俗文化 >

贵州的民俗旅游活动-禹门山头观苗族跳月

文章主题:民俗文化  文章来源: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19-06-08 23:12:12

禹门山在遵义县外,乐安江流经山下,蜿蜒曲折,碧波澄潭与山色相晖映,风景分外秀丽。禹门山以远古神话传说里大禹的尊号为山名,在某些角度上,可以看出远古中原内地对大禹崇拜之风已波及西南边唾。大禹的神话,出自中原豫州,流入江浙吴越,注入荆楚大地,波及西南边陲,在全中国各地,几乎都留有神禹的足迹。

禹门山上有古寺,名禹门寺,为清顺治年间西蜀高僧破山的弟子丈雪和尚改建明代残存的沙滩寺而保存下来的古寺。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黔地名人黎庶昌重修此寺,使古寺梵字琳宫、崇楼杰阁名闻遐尔。山寺前有著名的平远桥横跨在乐安江上,如天上飞虹人间倒影,为禹门山名景之一。平远桥头有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的大悲阁。虽名为大悲阁,阁里供的却是“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三国蜀汉名将关羽塑像。其像造型高大,气派非凡,是雕塑艺术之上乘,和黔东南镇远中和山四宫殿的白起、王翦、廉颇、李牧四武将塑像,共同反映出黔北民众的尊崇武功显赫名将的好勇尚武气概。

禹门山的现存名胜古迹,和近代黔地名士黎庶昌的业绩紧密相联。黎庶昌为曾国藩主要僚属,与张裕刽、吴汝纶、薛福成史称“曾门四弟子”。黎庶昌还是中国近代驻西欧、东洋的外交家先驱之一,历任清廷驻英、法、德、日参赞;禹门山古迹多经黎庶昌集资重修、扩建。在禹门山右侧,俗称“黎氏故里”,其中有锄经堂、蛉石斋、近溪山房、葑烟亭、藏诗坞、梦耕草堂、拙草园等等,庄园亭堂斋阁,鳞次栉比,背山面水,起居舒适,造型风雅别致。

黔北禹门山风景如画,人文景观丰富多彩,而从民俗旅游的角度出发,山间常有苗民跳月盛况,此种民族风俗,更是黔北之行不可放过的采风项目。在介绍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前章,我们描述过的苗族春嬉择偶活动的“游方”,在黔北多称“跳月”。还有称为“踩月亮”、“摇马郎”、“跳花场”、“跳乐”、“跳弦”、“跳脚”、“摇手传情”、“带蛋说亲”,等等。这是一种边弹唱边舞蹈的娱乐形式,在民俗学上属春嬉的一种,即为民俗中在娱乐中求配偶的男女相悦的民间活动。

禹门山头观跳月,是难忘的民俗旅游活动。这种民俗一般多在初春进行。当禹门山的春花怒放的时节,苗民便。以禹门山为“月场”,上山跳月。一般跳月中持乐器的多为男子汉,姑娘们则踏着小伙子吹弹的乐音节拍,有节奏地载歌载舞。乐器有芦笙、葫芦笙、三弦、琵琶、月琴等等。弹吹乐器的小伙子边奏乐边歌舞。姑娘们双手持毛巾、手帕,张开竖于胸前,然后抖动毛巾、手帕,抖动时,手腕上的银镯、颈项上的银项圈互相碰击,发出叮咚的清脆音响。小伙子争相献艺,用动听的芦笙声和庸洒的舞姿吸引姑娘。哪一名芦笙手背后跟的姑娘多,哪一位就是最幸福、最神气的小伙。姑娘和小伙在芦笙节奏中翩翩起舞,在苗乡称“并肩踏歌”。跳月时往往从太阳出山的早晨起一直狂欢畅舞,至夕阳西沉时才陆续离开月场。但小伙、姑娘余兴未尽,又成双成对潜入竹林、树荫或田野幽会。幽会中,姑娘把头巾、手帕、腰带等做为信物赠给看上的心上人,小伙也以自己的衣带相换,俗称“换带”,这是春嬉择偶定情的重要形式。旧时苗族男女都惯于系腰带,因此有双方互换腰带以表情意的。现今不兴系腰带,尤其是小伙子系腰带的日见减少以至绝迹。但小伙在今天多用戒指、耳环、手镯以至手表等为信物,回赠给送头巾、手帕、腰带的姑娘。不管小伙子和姑娘交换的是什么定情信物,在苗寨仍按传统称这种在跳月后交换作信物的礼仪为“换带”。

禹门山,是跳月的“月场”圣地,是苗族婚恋的神圣礼坛,是青年男女苗胞春嬉择偶的福地。

热点排行>>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