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人体的物品总称。包括服装、鞋、帽、袜子、手套、围巾、领带、提包、阳伞、发饰等。古人,则是用来遮羞,而今人对于新事物的认识不断进步,服饰的材质,样式也多种多样。
服饰,除上衣、下裳之外,还包括头上的帽子、首饰和脚下的鞋袜,以及其它的附属用品,它具有遮蔽身体、防寒御风和装饰美化自身的双重功能。晋东南的服饰民俗受黄河流域文化传统培植,与这里的人民朴实、勤劳、厚道、守成的品德相一致,在长期的传承中形成了不尚华丽、质实俭朴的特点。
旧时的冬天农闲季节,妇女们纺线织布,纳底刺绣,是她们大显身手的时侯。每一家都有一个或草编、或布贴、或纸糊的“针线笸箩”,里面剪刀、直尺、彩线、针扣等等一应俱全,成年妇女精心地缝制棉衣或婚嫁、寿诞穿戴的服饰,豆寇年华的女子为情人或自己婚礼制做各种物品,通过平常的衣、裙、包、花帕等编织进自己彩色的梦。
晋东南民间的服饰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更替交换。清代,一般平民戴瓜皮小帽,而商人、乡绅、学究、郎中则戴青缎小帽,考取秀才、举人,获取功名后戴红缨帽。平民男子结婚,俗称“小登科”,也一如秀才的装束。平时,一般百姓身着大褂、长裤,脚穿粗布缝制的袜子和用麻线纳制的黑帮白底鞋。上层人的装束为长袍短褂。腿带子是百姓不可缺少的用品,由于北方冬季天气寒冷,人们就用布织的黑色带子在腿脚处绑扎起来,相沿成习,为了衣着整齐,夏天也是如此。清代女子穿大袄窄裤,袄为高圆领。袖筒上另接一节其它颜色的袖子,袄的周边多有彩绣。衣料以土布为主,颜色多为兰、青、黑三种。脚穿高跟绣花小鞋。清代男子都梳辫子,拖发辫于背,做事甚不方便,民国开始剪发。清代以前,女子缠脚,行步艰难,形同废人。清末宜统年间提倡放足,到民国六年,妇女全部放足,俗称“天足”。
民国年间直到解放以前,中年以上的平民男子头戴瓜皮帽,帽为瓜棱形圆顶。春秋天穿夹袄、夹裤,由表里两层制成,形制略宽大。夏天一般穿白粗布衫,兰粗布裤,裤脚扎着绑带。到了冬天,上年纪的人喜欢穿“套裤”,两条腿套在棉裤上面,有的是羊皮缝制,有的是棉花做成,上面用带系住,耐实而又暖和。女子的上衣为大掩襟,长度可遮住臀部,窄而长,衣料多为土布,颜色为红袄绿裤。长治一带的回民装束与汉入不同,男的戴白小帽,穿黑衣,套马夹,留育长须。女的头裹披庸,纱中多为黑、白两种颜色。
在晋东南的“女红”中,“童帽”堪称妇女的绝活。添丁加口、传宗接代是宗法社会里最要紧的事。所以,在婴儿的诞生札中,配合满月、百日、生日等,家长亲戚都要依婴儿性别制做各种花帽。花帽用料为色彩鲜艳的绸布,经过描绘缝扎,做成各种花边、图案,做工精细秀奇,最常见的有虎头帽、狮子帽、狗狗帽、小猪帽、八仙帽等,每种花饰图案都包含着一定的寓意,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过去逢年过节,走进晋东南山寨村乡,在农家的上窑坑上,门前的石台阶上,都可见到一个个儿童头戴虎头帽,脚穿老虎鞋,活泼顽皮,幼稚可爱,使人倍感乡情浓郁。晋东南的中青年男子汉们头上的装饰常为粗布裹头,脑后打结,方便轻松,朴素大方。这种装饰有别于晋西北男子的“羊肚子”手中包头,从后脑兜包上来,在前额上挽个结,显得英俊厚朴。
建国以后,晋东南的服饰有了很大的变化,男子多着中山服、学生服、西装上衣和筒裤。女子由解放初期的宽袖宽裤筒,到着紧身卡腰、衣色新鲜的衣服,近年来西服、连衣裙更为普遍,衣料的质量也不断提高,更富有时代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