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传统文化杂谈 > 民俗文化 >

山西独特的山药蛋文化

文章主题:民俗文化  文章来源: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18-06-14 20:49:22

山药蛋,学名马铃薯,原产于南美洲,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开始在世界各地传播。明代中叶传入中国,人们称其为洋芋、土卵、荷兰薯、爪哇薯。大约在清道光十八年(1838)引入山西。据《植物名实图考》载:“山西种之为田,俗称山药蛋,尤硕大,花白色。”“山药蛋”或“土豆”是山西人对马铃薯最亲昵的称呼。

170多年来,山药蛋扎根于山西广大农村,以其耐旱涝、适宜干冷气候的特性,受到山西百姓的欢迎,尤其被山区百姓誉为农家一宝。

在山西民间家庭的炒菜中,山药蛋可以同各种肉类、蔬菜配伍,或切成条,或切成块,或切成片,均能尽情尽理,相得益彰。在吕梁和太原娄烦等地民间,如果没有山药蛋简直就没法做饭,山药蛋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一日无的食物。娄烦山区有20多种山药蛋美食,其中最有名的是“炒山药”和“活捉山药丝”。“炒山药”,将山药蛋去皮切成三棱形小块,把猪油在锅里烧熟,放入花椒面、葱丝和醋,然后把山药块倒入干炒,加上盐和黑酱再炒,添水熬10分钟后即可食用。如配上猪肉或其他家常蔬菜,更显山药蛋味香。人们在宴席上往往争相食用,盘光碟尽,从不遗剩。“活捉山药丝”,将山药蛋刮皮洗净,切成细丝,经水淘洗捞出,锅内倒入较多麻油和盐、酱、葱丝、花椒面后进行干炒,制成的山药丝油滑发亮,香甜可口,是娄烦人招待宾客不可缺少的特色菜

山西人从外来的炸薯条和烧烤饮食文化中受到启发,在干炸和烧烤山药片、山药条方面又有创新。在一些城镇的路边小摊上,人们可以品尝到多种或油炸或烧烤的山药蛋食品。

山药蛋还可以制成粉条、粉皮、粉丝、淀粉等产品,为山药蛋食品系列增添了无穷韵味。

因制作山药蛋食品而创造的工具在山西民间随处可见。去皮、剜芽、擦泥、切片、切丁,以及挤压、敲捣、捶打、搅拌、过滤等等各色工具、炊具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有的就地取材精心制作,有的改装借用,形形色色,林林总总。

山药蛋不仅在山西饮食文化中占有独特的地位,还深深地烙印在山西人的意识观念和艺术形态中。大量的山西民歌、地方小戏、美术工艺乃至农谚俗语中,山药蛋的影子俯拾皆是。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曾把赵树理、马烽、西戎、胡正、孙谦、李束为等一批以创作反映农村题材作品为主的山西作家群称为“山药蛋派”。山药蛋居然成为当代山西文学创作高峰期的一个闪亮的符号,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个著名文学流派的特称,可见它在人们心目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山西人民在山药蛋种植、收获、储藏和加工中形成的生产习俗,到制作各种色、香、味、形山药蛋食品的饮食习俗,以及与这些习俗相伴而生的信仰禁忌等心理、观念,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山药蛋文化的画卷。这幅奇特的画卷是山西人独有的。

热点排行>>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