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传统文化杂谈 > 民俗文化 >

古代伐木的习俗与方法

文章主题:民俗文化  文章来源: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18-03-06 13:36:19

在我国南方,山村林木资源丰富,很多地方现冠以“毛竹之乡”。林木的砍伐、运输等均有自古传承的习俗。以山民砍伐杉木为例,砍伐季节为农历四月和八月为佳。四月砍伐的叫“菜头麻”,八月砍伐的叫“八月白”或“秋白”。伐木工具及有关行为亦各有代称,如斧头为“碓子”,直刀为“直铁”,蛇为“滴棍”,筷子为“撑篙”,饭为“铁子”,吃饭为“炼铁”,收工为“班师”等。

伐木一般由10多个人组成“一班碓子”,其分工是:“扫窝”一人,负责选树、砍扫树蔸四周的柴草杂物。“起头麻过号”一人,负责剥下第一块树皮,然后用毛笔在去皮处写上东家名字,同时用写“正”字的方式记录已砍伐的支数。

“碓子”2-3人,每人掌握一把斧头。各自对树的一面进行砍伐,砍的口子要视树的大小雨定,有“尺木三寸口”之说,即围长一尺的树,可砍三寸左右的砍口。砍口太大,浪费木料;砍口太小,又难以砍到树心而顺利倒树。砍后要把树蔸砍斫平整。

“带钩”一人,即用一丈以上长的小毛竹或长条木棍,一端装上铁钩。砍伐时,带钩人持钩立于树的(山势)上向,用力钩住树的尾巴•等树摇摇欲倒时,再用大力往山的上方一拉,树就能倒于山的上方,以后就可以由下而上“出树”,带钩人在倒树的一瞬间要拉长声调边唱边用力:“要钱不是我要钱,小姐要钱买花线,小姐要钱扯鞋面……”顿时这种唱声、砍伐声连成一片,响彻山谷。

“起麻”2~3人,负责树倒后快速剥取杉皮,杉皮的长度一般以“直铁”长度做标准,或两刀或三刀长。几个人的标准要统一,剥麻要视情剥到该树的一定位置,剥下的杉皮留做以后盖栅屋用。

“踩麻”2-3人,要将杉皮收集好放在较平坦的地方,逐块伸开叠放好,并用物压妥,以后用时就不会再卷成筒状。剥完一棵树的最后一块杉皮,要在树的留皮口处用刀撬开“老鸦口”,让其皮不得再吸收到其他水分,树就干得快。树尾巴要留着,使其枝叶吸干树干的水分。如此流水作业,各负其责,一天下来,砍伐甚多,“一山雪白”。如果山场广阔,林木丰富,可同时组织几班“碓子”进山,其砍伐效益就可想而知了。

砍伐毛竹也同样有习俗传承,如留蔸要矮,视竹节疏密,一般从两节以上砍伐,砍伐时要先砍下向,后稍砍上向,待竹欲倒时,砍伐者立身于下向,一手按住竹,另一手快速在竹的上向猛补几刀,再用力往上一摁,竹子就会倒往上向,利于出竹和运输,否则,竹倒下山,要“调头”就不那么容易了。

毛竹砍倒后,要将竹搬离竹蔸,后用刀或斧头对竹蔸“冲节”,使竹蔸能盛进天然雨水,经年历月,竹蔸糜烂,其竹鞭就能更好地吸收水分,促其生笋长竹。

热点排行>>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