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丈高楼平地起”,普天之下,这是建楼盖房的一般规律。可是在北岳恒山脚下有一处建筑却别出心裁,一字排开的40多间殿阁,凌空悬挂在万丈绝壁之上。这片楼阁就是闻名中外的山西悬空寺,它只由几根碗口粗的长木柱支撑着,仿佛山风一吹就要坍陷下来。游人到此,还未登临,心倒先悬起来了。难怪当地民谣说“悬空寺,半山高,三根马尾空中吊!”
悬空寺在山西浑源县城城南5公里处的金龙峡内西岩峭壁上。自古以来,这里一直被列为北岳恒山的第一奇观。根据《恒山志》记载,寺始建于北魏时期(公元六世纪),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悬空寺原名“玄空寺”,是选取道家当玄、佛释色空而名。寺内主殿塑有老子、释迦、孔子像。当年,这是一座典型的儒、道、释三教合一的寺院。明清以后,老百姓根据其建筑特点,通称悬空寺。寺名悬空,名副其实。宝阁高挂,上载危崖,下临深谷,其势动人心魄。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到此,叹为“天下巨观”。据传,唐代大诗人李白当年仰望飞阁,惊愕不已,特别书写了“壮观”两个大字留在这里。
游人游览悬空寺,仰望万丈悬崖,俯瞰山下的行人如蚁,听着楼板吱吱呀呀的作响,提心吊胆之余,往往细心观察,试图解开心中的谜:千年沧桑岁月,悬空寺究竟为什么能长久地“悬空”?
从山下往上看,那几十根粗如碗口而长及丈余的木柱,立足在古壁的缝隙中,支撑着全寺40间殿宇楼阁。俗话说“立木顶千斤”,这是附合力学原理的。但细想之下,悬空寺这三层九脊的建筑,该有多少个“千斤”,仅仅靠这些立柱是很难承受得住的。那么,悬空寺是靠什么基础“悬空”的呢?
悬空寺的基础,是沿着石壁上稍微突出的堤坝凿开一排水平的洞眼,逐一打入木梁,然后铺石成为的“地面”。这些“地面”承载着全寺的楼阁。这就跟现代楼房的阳台相似。阳台之所以能悬空,是因为它的横梁与楼板是完整的一块,“铁扁担”挑起了“一头沉”。悬空寺的底座就铺设在这些深深插入岩石里的横梁上的。这些横梁是由当地特产的铁杉木做的,加工成方梁,插进凿成方孔的石洞里,有的竟然插入三分之二,十分牢固。至于那些撑顶在半崖之上的凌空立柱,是为了更加保证殿阁的安全而增加上去的,免得游人在惊叹险绝之余仍感到无所依托,以至于蹑足不前了。
其次,悬空寺依山而建,从外面看是悬楼,从屋内看,靠紧里面的一边是石窟,一半房子一半洞。全部建筑物后坡没有山墙,没有檐椽、飞檐,没有连檐、瓦口、望板,绝大部分殿宇楼阁后部及西侧没有檐檩、檐柱,而是以岩代木,建筑物与石崖有机地结合着,浑然一体。从这一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