藁城战鼓的特点简介

文章主题:民间技艺  文章来源: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18-04-12 15:27:32

藁城战鼓足以大鼓、铜锣为伴奏,以大钹为舞具的广场表演艺术。藁城战鼓源于祭祀,产生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旧时,寺庙极多,庙会频繁,庙会祭祀活动都要击鼓舞蹈。在本村祭祀叫“打醮”,到外村赶会叫“闯醮”。

旧时祈雨,战鼓演出也是必不可少的表演项目,而春节是战鼓最活跃的时期。如除夕之夜,人们有“熬五更”的习俗,村村敲起大鼓,通夜不停。这一夜,只要别处有鼓声,本村便不能停止敲击,以防驱邪不尽,反招灾祸,直到听不到鼓声,各家鞭炮齐鸣,方可停止。初一开始在本村表演,初五之后,村与村之间相邀互访表演,直到农历二月二为止。

战鼓演出形式分“走队”和“扎场”。走队通常是会头举旗在前,鼓钹居中,大鼓车压后,在车上站立三人,击鼓者在鼓后,大钹分立左右,边行边击。会头发出指令便停止行进,做扎场表演。扎场有多种形式,一种是舞钹者站立成一圈,大鼓、大铙在圈外,舞者相对而舞,大鼓、大铙敲击助威。

另一种是舞者站成两队或四队,大鼓、大铙站在一端,此时的舞姿整齐、统一。再一种是大鼓、大铙在中央,舞钹者分四面八方,以各种姿态敲击、舞蹈。还有一种水平很高的表演,舞者站立在四个方位,相距20米,舞动起来不时将钹向对方抛去,又互相接住,叫做“撇钹”。因舞者大都有一定武功,舞动起来矫健中有稳重,显现出刚柔相济的神韵。所以藁城战鼓又有“武林战鼓”之誉。战鼓表演者一律扮成武士,以舞具和乐器分为钹手、鼓手和铙手,身穿改良挎衣彩裤,足蹬虎头战靴,头裹红巾,惟钹手头上插一面牌。战鼓套路有《大添油》、《二添油》、《大得胜》、《小得胜》、《十面埋伏》、《猴钻圈》、《霸王一条鞭》等。

民国初年,藁城共有鼓会60多个,主要分布在藁城南部乡村。1949年后,尚有30多个鼓会保持活动。1985年,全县已有鼓会42个。2001年,全市已有120个战鼓队,队员6000多名。

热点排行>>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