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针灸铜人的由来

文章主题:传统医学  文章来源: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20-02-20 17:27:50

北宋初年,虽然有前世的针灸书籍流传于世,但是错误百出。于是,宋仁宗赵祯诏令翰林医官院医官、尚药奉御王惟一,考证针灸之法,铸造针灸铜人,作为针灸之准则。

王惟一是宋代著名针灸学家,公元1027年,他制成了两个铜人,高度跟成年男子一般,外壳可以拆卸,胸腹腔也能够打开,可以看见腹腔内的五脏六腑,在铜人身体表面刻着人体十四条经络循行路线,各条经络之穴位名称都详细标注,都严格按照人体的实际比例。

两个铜人铸成后,一个放在翰林医官院保存,一个放在大相国寺仁济殿中。针灸铜人的制成,使经穴教学更为标准化、形象化、直观化,很快针灸铜人就成为针灸教学的模型,对于指导太医局里的学生学习针灸经络穴位非常实用。

据说,学生进行针灸考试时,先将铜人的表面涂上蜡,遮盖铜人上刻的穴位、经络说明,穴位上的针孔也被黄蜡堵塞,铜人体腔内还要注入水银或水。

然后,学生根据考官的出题,用针扎向铜人的穴位,如果针刺的部位不准确,针就不能扎进铜人体内;如果取穴正确,正好扎在被堵上的铜人穴位点,那么针就能刺进去直到体腔内,这样拔针之后,水银或水就会从针孔中射出。学生对于穴位掌握得是否准确,可以非常明显地考查出来,而且标准统一,对于针灸教学是一个极大的促进。

这两具铜人既记载了完善的经络腧穴学知识,又体现了宋代高超的金属铸造工艺,集科学性与艺术性于一身,难怪宋金战争时,金人曾以索取针灸铜人作为一项议和的条件。

王惟一在完成针灸铜人制作后,又重新编成了《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对铜人的经络的穴位进行具体说明,由翰林医官院刊刻印行,政府颁行于各州进行推广。

书中共记载腧穴657个,又按头部、面部、肩部等不同部位论述穴位,成为官方的针灸穴位标准。宋仁宗还下诏将此书刻成石碑,镶于大相国寺仁济殿四壁,供有志者学习。

由于宋金议和未成,后来金兵破城,不但将铜人掳走,连大相国寺的铜人图经石碑也一并敲断,统统运回了北方。此后,有关铜人的下落偶有记载,但最终失传,石碑也下落不明了,只有《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一书流传至今。

1972年,北京在进行清挖旧城墙的工作中,无意中挖出几块断裂的石碑,从碑上残留的碑文来看,正是当年大相国寺的铜人图经石碑的片段。

原来,北京在那时归金朝统治,金兵将石碑运到此处存放,在后来的战乱中遭到破坏,被用作砌城墙的材料。直到将近千年之后,这一国宝才重见天日,它们为研究我国医学史及针灸学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热点排行>>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