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就是调整每个人的社会行为和心理活动,使他们对社会做出良好的适应,从而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健全人格。
心理学上讲的人格,是指一个人在一生发展的漫长历程中,所逐渐形成的表现为稳定和持续的心理特点,以及行为方式的总体。
人格发展水平是不一样的,既有成熟的和健全的人格,也有不成熟和不健全的人格。比如说,有些人有病态心理或心理疾患,他们当中绝大多数人,就是由于人格不健全或者不成熟的缘故。
日常生活里讲的某人“人格高尚”,某人“人格太差”,实际上是指对一个人的“品格”或“品德”讲的,是侧重从社会意义上讲的,指的是每个人的心理特点的总体。
因为人体是个统一体,每个人的心理活动是统一的、综合的,所以,对于心理活动这个综合体的理解与解释,以及了解它的方法与技术,都不要形成“非此即彼”的概念,不要用孤立、单一人格来理解和解释。
尽管每个人的具体需要和愿望等等,会随着时间、环境的变化而改变,但是,这种改变总是“万变不离其宗”,总是同他的较为稳定的人生观与信仰相一致,并受它的制约。如果不是这样,比如,欲望背弃了信仰,私欲和良心相冲突,行为和认识失调,以至相互矛盾。
那么,最终势必造成自已自觉的思想意识控制、统一、协调不了自己的正常行动,从而导致人格分裂,使自已心理失常,形成心理疾病。
我们的无数英雄先烈,他们虽然身处逆境、身陷囹圄,经受血与火的考验,但他们却始终保持着真理必胜、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信仰,因而,他们在心理健康方面,终是强者、乐观者。
这一点,对于正处在开始稳固地树立人生观和信仰的人说来,尤为重要。许多人都曾困惑也提出:“人生为何?”、“人生的真谛是什么?”、“我该怎样生活才有价值?”等等疑问。由于一时找不出明确的答案,或者答案不正确而导致心理失常或心理疾病。
所以,牢固地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与信仰,保持与时代发展、社会需要相互和谐一致的统一人格,是至关紧要的。唯有如此,才能使自已永远保持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