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县伞头秧歌简介

文章主题:传统艺术  文章来源: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18-07-04 22:33:12

山西临县位于山西吕梁山脉西侧的黄河之滨,当地广泛流传着一种挑伞唱秧歌的民间艺术形式,叫做“伞头秧歌”,当地群众俗称“闹秧歌”、“闹会子”、“闹红火”。

传统的伞头秧歌由一名“伞头”担任头领,既是秧歌队的主唱,又是指挥,还要在表演中调动情绪,制造气氛;当两家秧歌队相遇时,伞头还要代表秧歌队与对方竞唱,甚至同外界的诸多交往都由伞头出面。这既是“伞头秧歌”名称的来历,也是区别于其他秧歌的主要特点。临县伞头秧歌集音乐、舞蹈、武术、民歌、表演唱和小戏为一体,是一种气势粗犷、规模宏大的综合性广场艺术。出行表演(俗称排街)时,仪仗队(古为执事,今为门旗)前行,乐队(打击乐,吹奏乐和丝弦乐)随后,主体队伍便是以扭秧歌和唱秧歌吸引观众的伞头秧歌队。有些乡镇如索达干乡的伞头秧歌队还保留着传统的龙灯舞,招贤镇的文鼓子和城关镇的武鼓子把驾鼓子、拉花子(类似踢鼓拉花)以及外地的腰鼓舞、霸王鞭融进伞头秧歌中。伞头秧歌队一般以舞狮收尾。

伞头秧歌的表演以扭和唱为主,扭时不唱,唱时不扭,扭唱交替进行,形式生动活泼。扭秧歌多在“过街”(行进过程中)、“掏场子”(进入广场或院落时,先要开辟表演区域)和“小会子”(单独进场表演)的场合进行:唱秧歌可以在任何相对稳定的场合下进行,伞头要在不同场合下见景生情,即兴编词演唱,这也是伞头秧歌的重要特色。

据《临县志》记载,民国年间临县伞头秧歌队在碛口镇“排街”,行至“天源居”时,店主开玩笑猛地塞给伞头高万青一块月饼,针对突如其来的举动,高万青随即唱道:“原想在天源居喝几盅酒,不着意糖月饼塞在手,红糖大粘得我难开口,几乎在这达价出下丑。”又如1982年,伞头李铭瑶在县城内排街时,一家主人燃爆竹迎接,但屡点不着,李伞头即唱道:“去年冬天未下雪,气候干燥地铁骨,一脚踩一个塘土钵,怎能把你的炮潮湿?”逗乐了围观的群众,也给人主家免却了尴尬。

伞头秧歌的唱词艺术亮点有三:一是讲究四句押韵,灵活多变,每句唱词由七至十二字组成,四句押一韵,如:“为求下雨把猪献,雨点点也没啦见,庄稼干成盐沫面,神神也会把人骗。”二是语言生动,构思巧妙,以其高超的逻辑性与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见长,头句起二句承三句引深四句画龙点睛,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一春起尽把黄风嚎,黑豆高粱捉不了苗,沟平滩地也不起潮,土块的能碹窑。”三是地方性强,通俗明快,唱词基本上以本地方言为主,所述内容贴近生活,为地方百姓喜闻乐见,如:“山药大,萝卜粗,南瓜一驮驮两颗,谁说今年菜不收,三笸篮做下两大锅。”

热点排行>>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