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革命史上,有两位李达。一位是湖南人,中国共产党一大代表,新中国成立后长期担任武汉大学校长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李达;另一位则是陕西人,1931年参加宁都暴动,解放后被授予上将军衔,先后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副总参谋长、中央军委顾问的军事家李达。
在党内,一文一武两个李达都是名人,但还是有人搞错。1958年春,邓小平主持召开《红旗》杂志编委会,发现李达上将也在座,而他显然不是编委会成员。邓小平知道肯定是发通知时混淆了文、武李达之分,便说:“你来了也好,就坐下听听吧。”后来,李达将军陪同英国蒙哥马利元帅访问武汉时,到武汉大学看望李达校长。校长与将军流连于旖旎的湖光山色之中,还留下了一帧珍贵的合影。
在当代文学史上,还有两位李准。一位是年长的小说家、剧作家,另一位则是年轻的文学评论家。前者成名很早,20世纪五六十年代便以《不能走那条路》、《李双双》、《老兵新传》等作品风靡文坛。
80年代以后,年轻的文学评论家李准在报刊频频亮相,引起人们注目。熟知内情的人分别称他们为大李准、小李准,而不明就里的人却以为是写小说的李准对理论发生了兴趣。大李准本人因此还接到一些令他哭笑不得的电话和信件。
为了避免进一步的误会,小说家李准1984年4月3日在《人民日报》公开发表声明,将“准”改为繁体的“準”。改名后的李準继续操持本行,长篇小说《黄河东流去》和改编的电影剧本《牧马人》、《高山下的花环》都赢得极高的声誉。
还有一对大名人,不可不提。20世纪40年代,中国共产党内有两位同名“乔木”的著名才子,一位是身在香港,人称“南乔”的乔冠华,另一位是身在延安,人称“北乔”的胡乔木。更绝的是,二人不仅同名,而且同庚,又是清华大学的同学,还是同乡,祖籍都在江苏盐城。他俩同用“乔木”之名,发表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绝妙文章,都是名冠一时的大手笔,只不过南乔主攻时评,而北乔却多写政论。
1945年两人在重庆见面,同名问题谁也不肯让步。好在不久即分手,争持不了了之。4年后,南乔、北乔再次相聚北京,同名之事,不可能再继续下去。两人依然相持不下,问题一直闹到毛泽东那里。毛泽东问南乔,原来用什么名字,回答说原来叫冠华。毛泽东说这名字很好,以后你就叫乔冠华,仍然姓乔。
而北乔本来姓胡,可以改回胡姓,保留乔木二字,叫做胡乔木好了。毛泽东一番话,合情合理,两人不好再固执己见,众目睽睽的同名之争,就此了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