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历算在我国古代就已受到重视,隋唐时期更有很大的进步,隋时设太史曹,唐时设太史局(后改为司天台),掌管天文,制定历法。
隋时耿询发明了用水力转动的浑天仪,还制作计算时间的仪器——马上漏刻。刘焯测定岁差为75年差1度,已接近准确值,并且制定《皇极历》,提出“等间距二次内插法”的公式。
唐时著名的天文历算家有傅仁均、僧一行等,李淳风尤为杰出,名重一时。
傅仁均曾制订戊寅历,施行于唐初。僧一行在玄宗时制黄道游仪,用来测量八宿距天球北极的度数。在世界上第一次发现恒星位置变动的现象。并撰有《开元大衍历经》。
李淳风(602—670年)岐州雍县(凤翔)人。在太史局任太史令等职,专门从事天文历算的研究。他用铜制成黄道浑仪。浑天仪分表里3层,第一层名曰六合仪,第二层名曰三辰仪,第三层名曰四游仪。其中三辰仪是李淳风的首创,可直接观测月亮的运行。并著有《法象志》,论述前代浑天仪的得失。高宗时他又制定了新历法《麟德志》颁行于当时。取消了以每月二十九日和三十日时间排列的“平朔”,而采用按照太阳和月亮的位置真正相合的时刻来定朔日的“定朔”。李淳风还精于算学,参加审定并注解算学的教本《五曹》、《孙子》等十部算经。
李淳风参加了《五代史志》的编写,他撰著其中《律历》、《天文》和《五行》3志。《律历志》、《天文志》各为3卷,《五行志》2卷,共为8卷。这3志保存了许多珍贵的科技成果,是研究天文历算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如在《律历》志中记载了祖冲之计算圆周的密率和约率。
李淳风还撰有《典章文物志》、《文思博要》、《秘阁录》。并参加编写《本章经集注》,为《齐民要术》作注。
李淳风勤奋钻研,成绩卓著,为我国的科学文化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