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传统文化杂谈 > 社会百科 >

理想是要经过选择的,也是可以调整的

文章主题:社会百科  文章来源: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18-05-03 19:11:03

理想是一种对未来的想象,但是,并不是任何想象都是理想,只有通过努力奋斗能够实现的目标才叫理想。幻想、空想、妄想和梦想这些“水中月,镜中花”就不是理想,因为那是不可能实现的目标。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的智力都是由语言智力、逻辑智力、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等多种智力按不同的比例形成的,因此世界上没有智力完全相同的两个人。这就是有人擅长吹牛,有人擅长推理,有人擅长唱歌,有人擅长跳舞,有人擅长交际的原因。换言之,我们每个人都是特殊的,这就导致每个人确定的理想不应该是一样的。试想,一个先天五音不全的人要想当歌唱家,一个逻辑和数理智力差的人想当科学家,不是说完全没有可能,但付出的精力是难以想象的。

我们只有根据自己的各个方面的条件,特别是根据自己的智力结构来选择并树立自己的理想,理想才能变为现实。

理想是目标,目标有预设性目标,还有在预设性目标的实现过程中产生的生成性目标。由于生成性目标的出现,就让理想可以进行调整。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说的“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说明了理想是可以调整的;俗话说的“人挪活,树挪死”“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则说明调整目标、改变理想有时候是很必要的:汉代的班超年轻时的理想是像研究历史的父亲班彪和哥哥班固那样,成为一名学者。随着年龄的增大,班超分析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认为自己应该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到前线、到边疆去建功立业,于是投笔从戎当了兵,后来成为东汉的名将。这就是成语“投笔从戎”的来历。

郭沫若、鲁迅原来都是学医的,后来改行成了文学家;毛泽东学的是师范,应该成为教育专家,却成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物理学家克里克没有研究他擅长的物理学的课题,而是和生物学家沃森合作研究生物的遗传基因dna,终于在1953年提出了dna双螺旋模型结构和自我复制的理论,荣获1962年度的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小时候的理想往往是幼稚的,是难实现的,这就更应该调整理想了。“十七、十八,北大、清华”,中学生有哪一个不想考上清华、北大?但真正能考上清华、北大的毕竟是少数人,我们没有必要因为没有考上北大、清华就一蹶不振,更没有必要去自杀,可以改读其他大学,就是什么大学也考不上,何妨“二十七八,电大函大”,通过其他方式来获得知识,要知道:“第一个教大学的人,一定没有读过大学!”

热点排行>>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