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族民俗,产生很早,后世又不断演变,但古老的遗风却大量存在,有许多风俗虽然被后世发展改造,但仍然有着原始风俗的影子。究其原因,一方面固然是由于民俗的传承性所致,一个民族的民俗一经形成,在内容和形式上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并作为一种文化积累,一代一代的传下去;另一方面是由于水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比较缓慢,科学文化比较镕后造成的。
水族民俗的原始性,表现是多方面的。在水族的经济民俗中,还残存着原始的积作习惯。比如,在水族居住的一些地方,至今还保留着“放火涝”的习惯。“砍火涝”就是刀耕火种,就是史籍上说的“台图”。
水族采用刀耕火种的耕作方法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从事原始农业的时期。水族史诗《造五谷》就生动地记载了水族先民采用刀耕火种的方法从事原始农业的情景:“咱远祖,烧荒开坡,从那时,才种粮食。冬腊月,天干少雨,撤小米,正该准备。咱远祖,磨快柴刀,个挨个,定进山里。护松树,只砍杂木,留果树,除去荆辣。大棵树,抬回家用,小根木,留在地里。春三月,枝叶干透,放把火,烧成肥犯。”这种刀耕火种的方法,在水族居住的一些地方至今还在采用。
再有,在水族居住的一些地方,至今还在使用翻锹这种农具。翻揪这种农具比较原始。它可能是由古代的赖变化而来。末代《岭外代答》记载,岭南有用此五尺长的木铲,于铲处嵌入铁锚。用双手握住把端的横柄,踏铲子入约半尺翻土,一人日可犁田数分。
水族之所以现在还在使用翻锹这种原始的农具,是因为水族许多地区位于山区,这种农具功效虽然不高,但灵巧轻便,适宜于土薄石多的梯田;加之目前还缺乏适用于土薄石多梯田的新式农具,因此使用翻锹这种习倪还保留在生活在山区的一些水族群众中。
水族民俗的原始性,还大量地表现在信仰习俗上。在水族地区,原始宗教还在流行,不少人还认为巨石、巨树和古井有种灵,常常设祭希冀神灵消灾降福。比如,三都县周军区扳引村的水族群众,还认为巨石是“福将”、福星”,逢年过节都要用两条色、两点豆腐、一只鸡和鸭以及香烛纸钱去敬供。
在他们看来,只要经常放供,巨石便会保佑孩子不生病,大人出门做事容易生财。扳引村村口有棵“保泰树”,凡是寨里人买得猪、鸡等牲畜回家饲养,都必须把装猪和较鸡的竹笼劈开,拿来绑在大树腰上。他们认为这样做了,就能讨得大树神灵的喜欢,从而求得它的保护,让牲畜长得又肥又大。这些都是原始社会自然崇拜的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