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民族,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都有分布,白族人口超过10万的省有云南省、贵州省、湖南省,其中以云南的白族人口最多,约占全国白族总人口的84%,而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又是白族的主要聚集区,其人口约占全国白族总人口的65%。
白族自称“白子”、“白人”、“白伙”,他称有“白人”、“民家”、“勒墨”、“勒布”、“那马”等。1956年11月,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确定以“白族”作为本民族统一的族称。
白族的族源是多元的,是土著与外来民族经过长期融合而成的民族共同体。一般认为,白族与先秦至汉晋时期分布于滇川边境的“焚人”、洱海地区的昆明人和汉晋时期的“叟人”、“爨人”、“上方夷”、“下方夷”,以及唐代洱海地区的“乌蛮”、“白蛮”等古代族群均有族源关系。
南诏中后期,白族开始形成,公元10到13世纪,在大理国的统治下,洱海地区的各族群彼此融合,共同发展而形成统一的相对稳定的民族共同体“白人”或“白子”,其文字称为“白文”,史书称“白书”,其统治者则称“白王”。
白族聚集的洱海地区很早就被纳人中原封建王朝的统治范围。公元前109年,西汉在此设置叶榆、云南、邪龙、比苏四县,属益州郡管辖。东汉王朝在今保山设西部都尉,管辖叶榆、云南、邪龙、比苏、不韦、嵩唐六县,即今大理、保山一带。
蜀汉时期,大理属云南郡管辖,郡治在云南县(今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公元7世纪末,位于大理南部的乌蛮蒙舍诏在唐朝的扶持下,打败其他5诏,统一洱海地区,建立南诏政权。自南诏开始,云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西移至大理长达五百年之久,公元937年段思平建立地方性政权大理国。大理国基本上继承了南诏的疆界。
大理国时期,白族与中原在经济、文化上有着更广泛的交流,白族大量吸收了汉族先进的文化。元朝在此设大理总管,由白族段氏担任总管职务。明代在大理设州县,进一步加强了对大理的统治。
清代大理属蒙化直隶厅管辖。民国时期,大理先后属迤西道、腾越道。1950年设大理专区,1956年改设大理白族自治州。目前,自治州辖1市、11县,即大理市、漾濞县、祥云县、宾川县、弥渡县、南涧县、巍山县、永平县、云龙县、洱源县、剑川县、鹤庆县。
白族讲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用汉字书写,但以白音拼读,即所谓“汉字白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