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传统文化杂谈 > 民族风情 >

满族渔业生产习俗

文章主题:民族风情  文章来源: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18-05-05 19:10:21

满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善于捕鱼的民族,乐以江河湖海为家,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以对江河湖海的征服为骄傲。清代,在东北专设打牲衙门,因清代把下江河捕鱼、采珠、出海捕鱼,都称之为“打牲”,所以打牲衙门专门管理渔业要事。

满族的渔业生产可分为春捕、秋捕、冬捕、海捕等。

春捕“七九河开,八九雁来!”春天来到黑龙江,江河先是淌沿流水,然后江河开始跑冰排,冰封的江河湖面开冻了,江河湖鱼顶着水游。这时,满族的渔民便开始春捕了,岸边的满族全家出动,驾着“扎哈”(能坐二三人的木制小船),划着“威虎”(独木舟,仅容一人),带着渔网、渔叉、渔钩,开始捕开江鱼。

著名流人张缙彦在《宁古塔山水记》中,对春捕十分形象地作了描述:“捕鱼以石,横截水中,留小口,以柳条织如斗样,下急湍中,名日亮子。鱼来流人其中,不能回转,尽取之。若捕大鱼,则在水坑中,用网数面四围,尽绝其流,满载而归。若网只一面,则用牛骨系绳上,沉水,二人牵之,远远而来,至网则举网,鱼畏白骨,尽窜入网矣。”春捕俗谓“开江鱼”,其味最鲜美。从谷雨到小满称为春季鱼汛。

秋捕黑龙江的名鱼是“三花五罗”。“三花”是熬花、鳊花、鲫花;“五罗”是哲罗、法罗、雅罗、同罗、胡罗,都是淡水名鱼,肉质鲜嫩,鲜香可口。特别是到了秋季,便可捕捞名贵的大马哈鱼,大马哈鱼学名叫“鲑鱼”,它属于鲑鲟鱼科,是一种洄游性鱼类,俗语:“生在河里,长在海里,死在江里。”它的形象为头大尾秃,活像一只纺线的纺锤,背上生有灰蓝色的斑纹,肚皮上有印疤。大马哈鱼不仅肉味鲜美,其鱼子更是高级补品,晶莹通红,七颗鱼子的营养价值,高于三个鸡蛋。

大马哈鱼每年秋天从东海游回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的沙滩上产卵,到第二年春天时,鱼卵孵化了,小鱼便游到海里,到海里三年到五年,长大成熟后,复又逆水游回江中沙滩水草处,产卵,生儿育女。在洄游的路上,它们不吃不喝,出发时,一条鱼十多斤,而到达目的地时,只剩七八斤,它们洄游时,一往直前,如遇到拉江网,它们会一跃而起,跳过渔网,继续向前游。

每年从白露到霜降的40多天是秋季鱼汛期,这个季节是捕捞大马哈龟的最好季节,因每年在白露前,大马哈鱼便从鞑靼海峡,洄游到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来寻找平坦的沙滩产卵传代。此时的三江,网丝飞舞,银鳞闪闪,桨棹频划,渔歌起伏,特别是夜里,渔火满江,鲜鱼满舱,一片渔业丰收景象。

冬捕黑龙江冬天来得早,冰雪封江后,便可以进行冬捕了。冬捕的方法就是凿冰取鱼,在厚厚的冰层上,凿出井一样的冰窟,因冰封大江后,冰下见不到阳光,凿穿冰洞后,鱼扑亮光,便都游到冰窟处,这时便可以用鱼叉叉鱼,用钩钓鱼。

热点排行>>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