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传统文化杂谈 > 民俗文化 >

旧时民间的“送娘娘”风俗

文章主题:民俗文化  文章来源: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18-03-18 09:16:17

“送娘娘”是道教仪式,一般有两种情况。

一是给小孩办满月时,堂会(招待亲友的娱乐节目)结束后,本家老太太(即小孩的母亲)给供在堂上的所谓“满月全神”(即碧霞元君、琼霄娘娘、云霄娘娘、斗姥娘娘、左辅、右弼、送子娘娘、子孙姑娘、催生娘娘、长生娘娘、眼光娘娘、痘疹娘娘和家宅六神——本命寿星、门神、灶王、当方上地、炕公、炕母)的神龛上香设拜,全家按尊卑长幼依次三叩首后,由老太太捧着神龛,假如送的远可由小孩的父亲捧着,小孩的大舅在前边打磬,由两人举着一对“宝盏”做前导,即用秫秸扎成一六角架,每角系彩穗,中间挂着黄钱、元宝和千张,谓之“敬神钱粮”。后面紧跟两人,手执一对“绸缎幡”,中间挂的就像一条条白手绢连接起往东进,俗云:“东进娘娘西进三。”可随意选择一广场焚化。后来,为了节省,多将礼仪简化,祭完娘娘龛以后,在院里(棚里)就地焚化了。

第二种情况是小孩出了天花,病愈后的“送娘娘”。清朝前因居士《日下新讴》云:“当差儿见痘花苗,家供娘娘十二朝。鼓乐深宵送神去,揭痄(音楂)贺礼馈炉烧。”又注云:“小儿出痘,名为当差,家供碧霞元君。至十三朝四鼓时,即撤供,送神归庙,为谢娘娘。是日亲朋各以炉烧饼食馈贺,谓之扬痄。”

旧时,小孩出了天花,由于还没有特效的医疗技术和药物,所以病情非常凶险。人们以为小孩是老娘娘赐的,小孩的生命完全操纵在老娘娘的手里。因此,只得烧香许愿,求老娘娘保佑平安度过这一险关。于是就把“天仙圣母碧霞元君”(即老娘娘)的纸像,请到家里供奉。小孩的母亲则必须是“晨昏三叩首,早晚一炉香”。

一旦小孩病愈(一般为十二天),人们则认为是件大喜事,值得庆贺,同时也必须答谢老娘娘。因此,要在第十三天夜间四更天撤供时,举行一个送娘娘归庙的仪式。这种风俗多在前清时代流行,民国以来,小孩多接种牛痘,进行有效地预防,很少有出天花者,此种举动逐渐被淘汰。

送娘娘算喜事的一种,富户人家要办酒席宴请宾朋。前来祝贺的除了送礼金外,主要是送一种名叫“鼓盖儿”的点心。(早年烧饼铺、饽饽铺以硬面做成的两层面皮,中间夹有红糖馅的点心,上面用花纹擀面杖压成小格,中心盖有红戳)

办事之前,本家须请裱糊匠糊神龛,将娘娘码儿贴在里边,谓之“娘娘驾”(故老北京喻不坚固之物为“娘娘驾”——本书注),供于正厅中央,陈设五供,高点红烛,用全份敬神钱粮压在蜡扦底下,垂于供桌两旁。供品为三至五碗“鼓盖儿”点心和苹果之类的鲜货。

热点排行>>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