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亦称“仲秋节”、“团圆节”等。中国古代历法,以农历七、八、九三个月为秋季,名为“三秋”,八月在秋季正中间,十五又在八月正中间,恰为“三秋”之半,故名“中秋”或“仲秋”。
中秋节起源于古老的秋社。《礼记》中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的记载,“秋夕月”指的就是古代帝王在秋天举行祭拜月亮的礼仪。两汉魏晋时期,中秋拜月赏月逐渐在民间流行开来,已具节日的雏形。唐代开始形成现在的中秋节,宋代以来盛行不衰,现已成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关于中秋节,民间广泛流传着“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相传,美丽的嫦娥原是射日英雄后羿的妻子,他们相亲相爱,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有一次,后羿路遇仙人,得到一包长生之药,交给嫦娥保管。后羿的徒弟逢蒙得知此事后,一心想将仙药据为已有。这一年的八月十五,后羿出外射猎,逢蒙闯入后羿家中,威逼嫦娥交出仙药。嫦娥迫不得已,乘其不备,一口将药吞下,忽觉自己身如轻燕,飘然飞起,直上云天。
人们传说嫦娥上天后,玉皇大帝封她为仙女,并将月亮里的广寒宫赐给她居住。后羿回家后得知此事,十分伤心。夜晚,他就在庭院中摆放供果,向高挂天空的一轮明月顶礼叩拜,遥祭妻子,企盼夫妻团圆。乡亲们怜悯后羿的不幸遭遇,亦纷纷摆桌供果,遥祝他们夫妻团圆。
此后,人们年年在农历八月十五的夜晚,拜月,赏月,企盼阖家团圆,世代相沿成习。
中秋自古以来就是祭月、赏月的节日,各种节俗自然都与月亮有关。
拜月赏月——“拜月”是中秋节最重要的仪式。早在北宋时期,就有这种风俗。中秋之夜,明月初升之时,家家户户在庭院里摆上供桌,立上月光神位,祭上各种供品,向着月出方向顶礼叩拜,祈愿合家团圆,幸福美满。祭月仪式通常只有妇女参加,故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说。祭月完毕后,一家人就在院子里吃月饼,赏明月,举杯畅饮。苏轼的千古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即作于中秋佳节,表达了对亲人的无尽思念。
吃月饼——“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是中秋特有的节令食品,因其形状如圆月故而得名,亦被称为“团圆饼”,寓意着人们企盼团圆美满的心愿。明代《西湖游览志余》很清楚地记述:“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时至今日,中秋佳节已成为海内外华人的共同节日,月饼则是不可或缺的节日食品,食月饼、供月饼、赠月饼成为佳节的重要礼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