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人的渔业生产习俗《契丹国志•渔猎时候》载:“每岁正月上甸,出行射猎,凡六十日。然后并挞鲁河凿冰钓鱼,冰泮,即纵鹰鹘以捕鹅雁。”凿冰钓鱼,这种渔业生产习俗见于文字记载可能是最早的。在辽代,皇帝有四季捺钵之制,“捺钵”,是指皇帝春夏为了避暑,秋冬为了避寒,要到水草丰茂的地方小住钓鱼,辽代称此为“捺钵”。在当时,嫩江下游以盛产鱼著称,据文献记载,春“捺钵”是到鸭子河泺,鸭子河泺就是今日的黑龙江省肇源县境内的茂兴泡,这里当时盛产各种鱼类。皇帝于正月上旬而起牙帐,行60天方至,这时天鹅尚未至,卓帐冰上,凿冰取鱼。鸭子河就是今天嫩江下游和东流松花江的一段,辽国皇帝春天的时候喜欢到这里来捕鱼,俗谓“开江鱼”。此时的鱼鲜美异常,凿冰取鱼后,皇帝要举行“头鱼宴”,用鲜鱼头来招待随从和女真族的酋长,以示抚慰。《辽史‘天祚本纪》载:“天庆二年二月,幸混同江钓鱼,界外生女真酋长在千里内者,以故事皆来朝,适遇头鱼宴,酒半酣,上临轩,命诸首次第起舞。”在黑龙江一带,“头鱼酒”的习俗,一直传承至今,有贵客至,以鱼头待客,鱼头朝向客人,请客人先品鱼头,饮开杯酒谓鱼头酒。
水产品加工生产习俗水产品加工生产习俗,是在水产品捕捞后,食用已有剩余的前提下逐渐形成的。捕的鱼吃不完,如何储存起来,留作以后吃用,这样就有了对水产品的加工、储存。
从考古资料得知,远在“新开流”文化遗址,就已出土了“鱼窖”,这是在湖岗上规则地挖出深窖,把鱼摆放其中。“新开流”文化距今已4000-6000年,年代已相当久远,但鱼窖中鱼骨尚层次清晰,可以想见,这是当时新开流人为储备鱼而用窖存,可见他们的聪明才智。
盛唐渤海国时,渤海人创造了“海东文明”,其水产品加工习俗已经形成,我们从渤海向唐朝的贡品中,可看到当时水产品加工的水平。在《唐书•黑水传》中,记载了拂涅开元天宝间人献鲸睛,即高王七年拂涅部献鲸鲵睛于唐。《太平御览》载:东海有大鱼,如山,长五六里,谓之鲸鲵。次有如屋者,其须长一丈,广三尺,厚六寸,睛子大如三升碗。当时已能捕鲸,其渔猎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把鲸鱼加工成贡品,于神奇中也证明了水产品加工的水平。
在渤海人朝唐的贡品中,还记载了“乾文鱼”,大兴元年,贡乾文鱼一百口于唐。《郝氏尔雅义疏》载:“鳢一名文鱼,首戴星,夜则北向。”这是鱼中佳品,把鲜鱼放在太阳下曝晒,干后可保存。这一例证,证明了渤海人已掌握了加工干鱼的技术。
满族是自古以来就性喜渔猎的民族,在渔业生产实践中,不仅能捕捞,而且也能加工保存。晾晒干鱼,满族称为“奥尔克奇”,俗称“鱼匹子”,即把鲜鱼剖膛,然后放在太阳下曝晒,晒干后储存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