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道情的表演艺术风格

文章主题:民间技艺  文章来源: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18-04-01 20:58:58

1.表演形式

金华道情以唱为主,说表为辅。唱句多为七字句,朗朗上口,通俗易懂。伴奏乐器为渔鼓、简板,一人自击说唱。演出中,正面人物一般用金华官话代言,而反面人物则用当地方言。演唱者能同时扮演男女老幼各种不同人物的声腔,学各种动物的叫声,绘声绘色,惟妙惟肖,如身临其境;因金华一带方言复杂,演唱时夹杂许多方言土语,充满乡土气息,引人入胜。

2.表演道具

演唱时的道具是渔鼓(又称情简)和简板。渔鼓是毛竹制成的筒状器物,中间打通,一头绷上猪油皮(膜),套上布环,将猪油皮(膜)绷紧,用手指轻轻弹击于绷紧的猪油皮上,能发出“嘭嘭”的声音;简板是用剖开的竹子做的,两条毛竹片,每条宽约1.5厘米,长50厘米,上部3厘米处用火熏,使之向外弯出,呈龙须状。用时两条竹片稍长为上,稍短为下。主要配以节奏,使演唱时更具韵味。演唱者左手握两片竹板,臂腋间夹一个渔鼓,右手拍鼓筒,左手打竹板,口中唱白兼用,发音似口技,说唱有板有眼,绘声绘色。

不同的艺人可以用道情道具演奏出各种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音色和情趣。在击节上,开场前都有前奏引唱,中间为了避免冷场,通常用上句短下句长、分句短全句长的形式。击鼓分短击、中击和长击。短击一般为二拍,中击为四拍,长击为十二拍。渔鼓因打击力度的不同可以分为彭(强击)、咚(轻击)、笃(中指弱击)。渔鼓与简板,通常先板后鼓。

金华澧浦道情艺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朱顺根收藏有光绪年间的渔鼓,是他1992年从建德农村其师娘处得到的,据说是其师傅夏云登所用。渔鼓为竹制,红漆涂筒身,铜水镀金边,金边和漆均已褪色,筒身一边刻“光绪戊申年”,一边刻“叶财水记”,共9个字,并刻有散花花纹。此渔鼓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曾于数年前参加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实物展。

金华道情的艺人,清末民初最为活跃的为邢兆兰。清光绪年间,东阳艺人有赵虎娘及其义乌的徒弟毛锦秀,浦江的黄儿亭等;民国时期,兰溪西乡第一代道情艺人是吴荣桂,还有刘卸士及其徒徐炳生、钟明金,东阳的吴春荣,浦江的洪以士,武义的陈李昌,义乌的叶英美,金华曹宅镇安村的施小荣,岭下朱的朱顺根等。目前,金华道情缺乏专业表演团体和研究机构,民间职业艺人甚少,老艺人相继过世,曲种濒临人亡曲亡状态,传统曲目面临消失。

热点排行>>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