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青年画以产地的名称享有盛誉,“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概括了当年杨柳青镇及附近村庄从事年画制作红火热烈的情景。杨柳青年画以色彩艳丽,富有夸张表现力,画面热闹喜庆,具有浓烈的地方生活气息而独树一帜。例如著名的传统年画《连年有余》,画面上体态丰腴、神彩奕奕的娃娃、手持莲花,紧抱着通红的大鲤鱼,象征着人丁兴旺,丰盛有余。
杨柳青年画采用木版套色与手工彩绘相结合的制作方法。经过创作画稿、勾描、印墨线、套印、彩绘等工序完成。它保持着木版年画浓厚的情趣,又突出了手工彩绘的明快鲜艳的风格,层次分明,被赋于极强的艺术生命力。
杨柳青年画出现于明万历年间,清朝中期趋于成熟。杨柳青镇有近百家画店作坊,街上画牌相招,彩幌遥对。从事年画生产的手工艺人达3000多人。老字号的戴、齐两家名噪一时,他们自己刻版、印刷,自己销售。齐家在奉天(沈阳)设分庄,行销东北;戴家先后于北京、绥远(呼和浩特)、东丰台(宁河县)设肆卖画。由于年画业的发展,制作者不再只限于镇上的手工艺者,而开始遍及附近的许多村庄。
杨柳青年画进入紫禁宫,更身价倍增。著名的艺人常年在北京听旨候差,此外还常为隆福寺街等处的彩画作坊画彩灯壁画。杨柳青年画张贴在三宫六院的内屋、院落,为森严的宫廷增添了活力和民间色彩,得到皇妃宫娥的宠爱。例如巨幅门神,多为高6尺、横4尺,如真人一般,售价昂贵,为朱门除夕所悬。杨柳青年画的成熟特别是流入宫廷,使全国各地百姓都喜欢上这种民间艺术形式。就是在新疆、内蒙、黑龙江等边远地区也能见到杨柳青年画。
清末民初,由于农村经济的衰落,画铺作坊日益减少。特别是外来新式洋画的兴起,对杨柳青年画构成严重的威胁。从此,杨柳青年画一蹶不振,濒临灭绝的境地。建国后,经过抢救,才使杨柳青年画艺术保存下来,后继有人。60年代,杨柳青年画再创辉煌,推出一批有影响的精品和人材。《四季开花》构图饱满,色彩强烈,装饰性强。《山鹊山鹊别处啼》名噪一时,为杨柳青年画代表作,被中国美术馆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