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传统文化杂谈 > 哲学思想 >

中国古人认为如何才能实现“天下太平”?(2)

文章主题:哲学思想  文章来源: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18-11-11 11:06:03

《太平经》关于人与人之间关系,亦即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方面的罪过,虽然不是针对张鲁在汉中的措施来说的,但是,张鲁推行的政策却是明确地针对这些罪过所采取的相应措施。比如,他要求人们都要学习《老子》的五千言,显然就是针对策一项“罪”,要求人们都应该“悟道“;他让人们行“鬼道”、当“鬼卒”,这与第二项“罪”相对应,做一个有良好道德的人;他设置“义舍”、

“义米”、“义肉”,这却是针对第三项“罪”的,不仅要让财物流通起来,而且还要让世人都能够普遍地享受财物。由此可见,在《太平经》中,确实有不少内容为农民起义军提供了理论根据。

第四,不肯学“道”,这是“与天为怨” (《大平经合校”六罪十治诀》)之罪。

第五,不肯为“德”,这是“与地为咎”〔《太平经合技•六罪十治诀》)之罪。

第六,对于最后的那一条“罪“,《太平经》说:“天生人,幸使其人人自有筋力,可以自衣食者,而不肯力为之,反致饥寒,负其先人之体。而轻休其力,不为力可得衣食,反常自言愁苦饥寒。但常仰多财家,须而后生,罪不除也,或身即坐,或流后生。所以然考,天地乃生,凡财物可以养人者,各当随力聚之,取足而不穷,反体力而不作之自轻,或所求索不和,皆为强取人物,与中和为仇,其罪当死明矣。”(《太平经合校•六罪十治诀》)

这里说的所谓“力”,特别是其中的所谓“筋力”,就是专门指每一个人自身所具有的体力。所以,从表面上看,这段话的大意好像是说,凡为人者都应该劳动,不劳动者就不应该得食。但是,在认真地研读了全文之后,才发现这段文字的真正含义,好像是专门要求体力劳动者的。也就是说,凡是劳动人民都应该好好地劳动,要尽自己的体力之所能,创造更多的财富,以此作为自己对天地的公共仓库的贡献。也只有如此,公共的仓库才能够取之不穷。反之,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如果因为自己不尽力而得不到衣食,并且不知道这是由于自己的过错,反而经常哀叹自己如何如何愁苦饥寒,有钱人家怎样怎样享受,因而希望得到富人或者好心人的帮助。这不仅有负于先人之体,也是“强取人物,与中和为仇”。当然,绝大多数被剥削的劳动人民的愁苦饥寒,并不是他们不努力生产造成的,残酷的封建剥削和压迫才是真正的根源。因此,《太平经》的这一内容至少把个别劳动者贫困的原因扩大化,并推广到所有劳动者,混淆厂封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真实的社会关系,掩盖了剥削阶级的阶级本质。在这里,《太平经》当然是要求劳动人民安于被剥削状态,对于剥削者的剥削,既不要表示不满,也不应该进行反抗。所以,仅就客观上看,《太平经》对劳动人民的觉醒确实起到了某种麻痹的作用。

热点排行>>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