匏器的正确读音是[páo qì],又称葫芦器,是一种中国特有的人工与天然相结合的工艺美术品。是起源于明代末年的一种特殊的工艺品。相传是由梁九公首创的。
明代谢肇淛《五杂俎》中曾有过这样的记载:“葫芦器多有方者,又有突起成字为一首诗者,盖生时板夹使然,不足异也。”在16世纪时,出现了大量带有花纹、文字、诗词的范制匏器。匏器最早是宫廷盛器,后来制作工艺日渐精巧,逐渐发展成为了皇宫贵族们装饰把玩的用品。
清朝康熙皇帝对匏器十分喜爱,曾命人在瀛台的丰泽园内种植葫芦,设专人管理。因此匏器在康熙年间工艺发展达到了历史最高,出现了样式新奇,纹饰丰富的匏器。在如今现存的匏器实物中,以康熙年间的六瓣碗、缠莲寿字纹盒、八方形笔筒、蒜头瓶和四弦琴等物最为精美。
匏器的制作方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将成熟后的葫芦加工成形态各异的器物,制作过程中涉及各式各样的工艺技法,成品也往往以其繁复的工艺而得到人们的青睐。另一种方式是将模具套在正在生长的葫芦上,使得葫芦长成与模子完全相同的样子,也有人将这种方法生产出来的匏器成为“范制葫芦器”。
匏器不仅制作方法特别,产品的种类也十分丰富,分为实用器和陈设品两类,不仅包括了生活中的各类器皿和文房用具,还涵盖了各式各样的赏玩之物。这些匏器不仅做工精巧,同时还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反映了当时时代的审美取向,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宝贵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