饺子是我国最具民族特色的面食品之一。它源于古代角子。早在三国时期,魏人张辑所著《广雅》书中,即论及此食品。今天小编谈谈饺子的来历与传说,为你讲述饺子的由来。
史书记载:饺子的出现其实是一个逐渐发展演变的过程。研究认为,饺子由南北朝至唐朝的“偃月形混饨”,北宋时的“细料础儿”和南宋时的“燥肉双下角子”发展而来,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了。1968年在新疆吐鲁番发掘唐代墓葬时,曾出土有“饺子”实物,保存完好,其形状与今日“饺子”完全相同。
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这说明人们吃饺子,寓意“吉利”,以示辞旧迎新。饺子作为“贺岁”的食品,流传至今,已成为北方人过年时不可缺少的美食了,包饺子、吃饺子,已经成为大多数家庭欢度除夕的一个重要活动。俗话说:“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在北方,到了大年三十的晚上,最重要的活动就是全家老小一起包饺子,但各地吃饺子的习俗亦不相同,有的地方除夕夜吃饺子,有的地方初一吃饺子。
张仲景卸任长沙太守、告老还乡,此时正是寒冬时节,北风刺骨,大雪纷飞。张仲景看到很多无家可归的人衣不蔽体,饿得面黄肌瘦不说,耳朵也冻烂了,心里说不出的难过。后来,张仲景把羊肉和一些祛寒的药物放在锅里煮熟,捞出来切碎;然后用面皮包起来,做成形似耳朵的样子,就叫做“娇耳”,再下锅煮熟。每个穷人,都能从这儿免费领到一碗汤,2个“娇耳”——也就是后来的饺子。吃完之后,人们浑身发暖,再也没那么多人冻伤耳朵了。
饺子名目繁多。古人对它甚为偏爱。“元旦子时,盛馔同享,如食扁食,名角子;饺子古还有“牢丸”、“扁食”“饺饵”等种种名称。唐代称饺子“汤中牢丸”;元代称之“时罗角儿”明末称“粉角”;清朝称“扁食”……如今北方和南方对它的称谓仍不尽相同,北方人叫“铰子”,南方不少地区却称之为“馄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