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神又称吉神。严格地说,喜神是个抽象神,而不是具体神;是个概念神,而不是血肉神。最初的喜神是抽象的概念,没有具体的形象。但是喜神有一个特点,就是具有定向性,具有方位性。到后来,喜神也有了自己的形象,有了具体的神名。
开始,民间祭祀喜神都是抽象的,没有具体喜神形象。喜神利用率最高的是春节初一和婚庆典礼。
春节大年初一迎喜神的习俗,至今流传。春节祭祖是远古祖先崇拜的余韵。祈求祖先阴灵护佑、降福于己,自然要把祖先看作“喜神”了。长江流域各地,元旦拜神敬祖后,视历书今年喜神的方位,点燃灯笼,烧起火把,鸣响爆竹,开门出行,面对吉方跪拜,称为“出大方”或“出行”,以迎喜神。四川人称之为“出行”,上海人称为“兜喜神方”。人人朝着吉方走,走到一座香火旺盛的庙上,燃起香烛,礼拜菩萨。祈求神明保佑自己,一年吉祥。
刘雅农在《上海闲话》中,描述上海人在新年子夜“兜喜神方”的情形说:“除夕夜半后,沪俗有兜喜神方者。据时宪书所载,如甲戌,喜神在东北,则出门即向东北行,谓可遇佳运。远近不拘,绕街一匝而返。十里洋场,素称繁华,纨绔子弟以及富商巨贾,往往以兜喜神方为名,挟青粟者,乘钢丝马车,招摇过市。”
此外,在清末的社会写实小说的《九尾龟》、《海上花列传》等书,都有新年初一,当红妓女穿着红裙去兜喜神方的描述。从前的妓女们平日是不准穿裙子的,更不能穿红裙,因为红裙是正室夫人的章服。只有大年初一可以破例,于是她们纷纷在大年初一穿起红裙,出门逛街,迎喜神。
无独有偶。旧时,北京妓院中就有走“喜神方”的风俗,意思是走向喜神所在的方位。旧社会的妓女是非常迷信的,大都又没有多少文化。她们人为地造出了许多禁忌。大年初一天刚亮,她们要去“走喜神方”,认为遇得喜神,一岁康宁。
婚庆典礼膜拜喜神,很有说道。新娘的坐卧-立行,都要面对喜神。入屋后,新娘要根据阴阳先生所指示的喜神方位,面向神或坐或立。只有这样,新娘的一生才能喜事连绵不断。但这喜神的方位是变幻无定的,每天每时都不相同。
某天某时的喜神在什么方位上,只有请阴阳家指示才能知道。据《破除迷信全书》卷十引清乾隆皇帝指示编撰的《协纪辨方书》云:“喜神于甲己日居艮方,是在寅时(3-5时);乙庚日则居乾(代表天)方,是在戌时(19-21时);丙辛日居坤(代表地)方,是在申时(15-17时);丁壬日居离(代表火)方,是在午时(11-13时);戊癸日居巽(代表风)力,是在辰时(7-9时)。”推定喜神所在的方位以后,新娘子上了轿,轿口必须对准该方向,稍事停留,叫做迎喜神,然后才能出发。当然,这些都是迷信。
随着时间的推移,喜神也找到了自己的形象。最初的喜神是借用福神天官的形象,没有什么创造。后来,和合二仙也成了喜神。旧时民间举行婚礼时,常挂和合像,取“和谐好合”之意,以图吉祥喜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