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传统文化杂谈 > 社会百科 >

刎颈之交的故事 从“刎颈之交”谈交友

文章主题:社会百科  文章来源: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18-05-15 22:16:34

成语“刎颈之交”出自《史记》的一个故事:战国时赵国的大将廉颇最初看不起国相蔺相如,后来廉颇经过反思,认识到自己的狭隘并“负荆请罪”后,两人成为“刎颈之交”的朋友,同心协力,使赵国成为当时的强国。刎颈就是割断脖子,刎颈之交就是生死之交,是交友的最高境界,用时髦的话说,是最铁最铁的哥们。

毛主席说:“一个好汉要三人帮,一个篱笆要三棵桩”。一般来说,没有朋友的人是非常少的,因此,有哲人说:“只有上帝才不需要朋友”,老百姓说:“曹操也有知心友,关公还有对头人”。

任何人都不能单独存在于社会上,都需要得到别人的帮助。最愿意给自己帮助的,首先是有血缘关系的父母、兄弟姐妹和其他亲属,因此,人们常说:“打虎要亲兄弟,上阵要子父兵”。然而,有血缘关系的人毕竟不多,而且各自的经历、从事的工作和兴趣爱好也不一定相同,未必能够理解和帮助自己。每个人都需要把观念、思想、情感等作为信息来和别人交流,因此,志趣相投,爱好相近,地位差不多的人就经常来往,互相交流思想和信息,慢慢有了感情,这就是朋友。既然朋友是感情维系的,因此,朋友之间谁有困难,其他人就会“解囊相助”;谁有了危险,其他人就会“拔刀相助”,于是就形成了一个圈子,甚至有了经常聚会的地方:有闲阶级的文人雅士交流的地方就叫“沙龙”,谋图作案的犯罪分子商量作案的地方就叫做“黑窝”。聚会也有了专门的用语:到朋友家吹牛谈天一般叫做“串门子”,云南人叫“冲壳子”,四川人叫“摆龙门阵”,北京人叫“侃大山”…

交朋友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找到知音,烦恼时有一个交流和倾诉的对象;二是希望能够在学业上、事业上得到别人的帮助,这就是俗话说的“投师不如访友”。

由于所交朋友的人品、道德和学识的不同,因此,结交朋友后的结果也是不同的,有的受益匪浅,有的祸害无穷;有的同生共死,有的反目成仇:

春秋时管仲交上了鲍叔牙这个朋友,经济上,合伙做生意时入股少而要拿钱多,别人看不下去,而鲍叔牙却理解管仲多拿钱是为了让老母亲日子过好一点,是孝顺,是美德,于是鼓励他多拿,留下“管鲍分金”这个典故。政治上,曾经与齐桓公为敌并几乎用箭射死齐桓公的管仲由于鲍叔牙的举荐而被齐桓公原谅和重用,帮助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管仲也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他感动地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也!”

马克思是因为有了恩格斯这位心甘情愿作出牺牲,做自己最不愿做的“该死的生意”的朋友,挣钱来供他进行研究,才能完成《共产党宣言》的写作。

热点排行>>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