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汉族人最重要的节日,那么在各少数民族居住区,或者说在少数民族同胞心目中,春节处于什么样的地位,他们是如何欢度春节的呢?
蒙古族的春节是蒙古族的传统节日,又弥“白节”、“大年”。节前,人们都要制作精制好看的蒙古袍,准备当年生长的公羊肉和各种奶制品,还要储上几坛好酒,然后开始“凋马”。
除夕之夜,合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吃年饭,尽情吃喝。向氏者敬“辞岁酒”,围着火塘吃饺子,要“嘎拉卡”(羊骨头),听艺人说书,通宵达旦。新年初一,男女盛装,成群结队奔向“浩特”(村镇),串游蒙古包。串包时,先给长辈叩头祝愿,接着主人家的女婿向客人敬酒,习惯是每敬必喝,有的还边歌边舞,或利用串包机会进行赛马。
藏族的春节叫“洛萨节”。据有关资料载,藏族很早就有自己的天文历法,唐代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中原文化,使藏历更臻完善。正式使用藏历,是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时值农历丁卯年,于是以丁卯年为始,六十年为一个“绕回”。藏历年在汉族春节之后,节期不一,各地有异。拉萨在藏历一月一日,年楚河以南地区在藏历十二月一日,昌都地区在藏历十一月一日,历时三至五日。
新年期间,家家户户用酥油和面粉制作各式点心为食品,备好青颗酒,大年初一举行庆新年仪式,全家人互相祝福,而后全家欢吃畅饮。初二后,外出拜年。节日里还举行投掷、拔河、赛马、射箭、赛牦牛、长跑、歌舞等娱乐活动。
苗族春节,初一是家家吃粽子,户户饮甜酒,初二、三便过乡串寨,互相拜年,叫做“走寨”。初四后开始“跳坡”,男女青年穿着新装,撑起阳伞,带上口弦、芦笙、月琴、横箫等乐器,汇聚一起,互相祝愿,载歌载舞,寻找情侣。
彝族同胞多过彝年(有的地区和汉族同过汉族春节),人们杀猪宰羊,吃坨坨肉,以庆新年。还互相拜访、互赠肉类和馍馍。还举行野外聚餐和歌舞、赛马、摔跤等活动。
壮族春节与汉族有相似处。除夕,全家欢聚,围坐谈笑,达旦不眠,称之“守岁”。当晚,预备好全家春节食用的米饭,称“压年饭”。年初一,人们大清早起床,穿新衣,放爆竹,迎新年。春节期间,还举行抛绣球,舞狮、演戏,唱山歌、耍龙等各种活动。
中国的回、维吾尔。布依、朝鲜,满、侗、瑶、白、土家、哈尼、哈萨克、傣,黎、傈僳、佤、畲、高山、拉诂、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达斡尔、仫佬、羌、布朗、撒拉、毛南、仡佬、锡伯、阿昌、普米、塔吉克、怒、乌孜别克、俄罗斯、鄂温克、德昂、保安、裕固、京、塔塔尔、独龙、鄂伦春、赫哲、门巴、珞巴、基诺等少数民族,都各自有其民族的春节。在节日期间,也都各有自己的庆祝活动。
虽各自风俗不同,但互相拜年欢聚,彼此祝愿美好,这是各族人民所共同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