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烤鸭的记载,最早的是《梦粱录>;和《武林旧事》里杭州沿街叫卖的“炙鸭”。明成祖定都北京后,烤鸭由江南传到北方,就由民间小吃变为宫廷美味,是宴席上必不可少的珍品。
关于便宜坊的历史,要从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开始说起。永乐十四年(1416),一位姓王的南京人跟随明朝官员到了北京,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米市胡同29号开了家小作坊,当时并没有字号。他们买来活鸡活鸭,宰杀洗净,然后再给饭馆、饭庄或有钱人家送去,后来又出售焖炉烤鸭和童子鸡。由于这家没有字号的小作坊的生鸡鸭收拾得非常干净,烤鸭、童子鸡做得香嫩可口、味道鲜美、价钱便宜,所以很受顾客欢迎。天长日久,那些老主顾们就称这个小作坊为“便宜坊”。直到民国初年,“便宜坊”才有了自己的店堂。
据清档案记载,到了清代,便宜坊已发展成为著名饭庄,其经营的焖炉烤鸭美名在外,朝廷常差人将便宜坊的焖炉烤鸭送进宫内。乾隆皇帝特别爱吃便宜坊的焖炉烤鸭,传旨让御膳房专设了“包哈房”。当年教授全聚德创始人杨全仁烤鸭技术的孙师傅,就是从御膳房退休出去的,从这点看来,全聚德也算得上是便宜坊的一个分支。
不仅乾隆爱吃烤鸭,似乎吃烤鸭是清朝一种流行的趋势。据《都门琐记》记载:当年的慈禧“席之必以全鸭(指烤鸭)为主菜,著名者为便宜坊”。朝廷的一些官员每次宴请朋友、庆祝节日等,席间也都要有烤鸭这盘主菜。甚至一些外国人也喜欢上了这种美食。美国人安格联在《北京杂志》中述说,他在游历北京名胜风景,品尝多种风味之后,认定便宜坊之焖炉烤鸭为“京中第一”。招牌匾额有故事,一身正气美名扬
便宜坊牌匾上的字,与便宜坊的历史一样年代久远,据说是兵部员外郎杨继盛所写。杨继盛(1516-1555),字仲芳,号椒山,明嘉靖年间进士。由于他嫉恶如仇,能征善战,被当朝皇帝委任为兵部员外郎(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副司长)。
奸相严嵩平日欺上瞒下、骄横跋扈、贪赃枉法,底下的官员为了保住自己的乌纱帽,敢怒不敢言。明嘉靖三十年(1552)的一天,生性耿直的杨继盛实在看不下去了,在朝堂之上当众弹劾严嵩收受贿赂,欺压黎民百姓一事。当时,朝中奸臣当道,严嵩在朝中网罗了一帮人为虎作伥,若是有人得罪了严嵩,那以后的日子也不会太平,即使是皇帝也要忍让他三分。所以,皇帝对杨继盛的参奏草草了事。
下朝后,心里气愤难平的杨继盛一路溜达到了菜市口米市胡同。当时正好到了吃饭时间,肚子已经开始“咕咕”叫了,这时杨继盛忽然闻到扑鼻的香气,定睛一看原来是家小饭店,于是他推门而入。店堂不大,却干净优雅,到处都是吃饭的客人。他随便找了个座位,点了烤鸭与些许酒菜。这时,有人认出了他,知道他是爱国名臣,便汇报给店主。店主大为震惊,亲自过来为之端酒夹菜,以表自己的钦佩之情。就这样,二人攀谈起来。结账时,杨继盛发现价钱非常便宜,就询问叫什么店名。老板连忙上前作揖说道:“小店以方便宜人为宗旨,还没有取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