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云蔽日,海面上似乎比往日平静,戴着白帽儿的波浪只偶而出现。“鲁青101”号渔船正在捕鱼。甲板上人们只听到嗡嗡的电机声,伴着水流的哗哗声,鱼虾挣扎的噼拍声,却听不见哨声、呼喊声,甚至急促的脚步声和劳动的吆喝声都听不见了。捕鱼时那种紧张繁忙的场面不见了。起网机,钩杆,绳索都不见了。
原来,“鲁青101”号是一艘电捕船,它把两根带电的“触须”伸到海里,鱼对正极特别有兴趣,纷纷游来。谁知,等待它们的却是一个吸力强大的管口。鱼群身不由己地就跳进舱里来了。
为什么“鲁青10l”号能用电捕鱼呢?我们知道,没有杂质的纯水是不导电的,但是水里一但溶解了盐,就象给电流搭起了桥梁一般,电流就可以通过了。如果盐分多,这座“桥梁”就比较“宽阔坚固”,电流通过得也会多一些。又咸又苦的海水正是溶解了不少盐,悬浮着许多杂质,这就为电流安排了通畅的道路。海洋学家们以盐度为35%的海水的电导率为标准,可以通过海水的电导率的变化来测定海水的盐度。
“电捕”就是利用了海水的导电性和鱼对海洋中的电有浓厚的兴趣这些特性而设计的捕鱼方法。
其实我们还可用光来诱集鱼群的捕捞方法。这种光捕法在夜间使起来,自然得心应手,但在白天,就无能为力了。或者,在黑暗的深海中使用,但那里的鱼毕竟不多。电呢,却不管是在明亮的白天,还是在漆黑的夜晚,都可以施展它“看不见”的本领。用声音来诱捕,受海况的影响很大,而电却可以无声无息地施展它“听不见”的本领。遗憾的是在广阔的海域里使用电捕,因为鱼群分散,耗电量相当大,并不经济。于是人们设计了光、声、电联合捕鱼的方案。先用光或声把鱼群集中起来,然后通电,使鱼群涌向正极,然后一网打尽或者用吸管吸进鱼舱。
海洋中的电流与盐度、温度有密切的关系。盐度和温度•高,电导率高,反之,电导率就低。
海水既然是导体,可以用来传导电流,那么海洋本身有投有电流在传送呢?大量的观测证明,海洋里有电流,它们随着海水的流动在流来流去。人们观察到鱼群改变了自己河游路线,除了海水温度的关系之外,电流也是个重要原因。鱼获量大的年份,也就是海洋里天然电流变化到最大后维持在一个比较平稳水平上的年份。同样,就每一年来讲,也有相仿的关系。既然如此,海洋里的天然电流又是从哪里产生的呢?输送这些电流的“电动机”设置在哪里呢?我们知道,地球是个巨大的磁场,有南北两个磁极,它们在不断变化着自己的位置。它们的磁力线包围着整个地球和它周围的空间。导线在磁场里移动会产生感应电流。在这样一个巨大的磁场里,海水作为一种导体也不断地流动。海流不仅水平流动,也上下流动。在这种情况下,海洋里就产生了电流,电流又产生了新的磁场。地球和海洋两个磁场交织在一起互相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