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是早在北宋初期就已经成为独树一帜的茶具,到了明代开始普遍盛行,成为深受百姓喜爱的茶具。紫砂茶具造型简练大方,色调淳朴古雅,外形有似竹节、莲藕、松段和仿商周古铜器形的。《桃溪客语》说:“阳羡(今江苏宜兴)瓷壶自明季始盛,上者与金玉等价。”由此可见紫砂壶的珍贵。明代文震享的《长物志》也有记载:“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
和一般陶器不同,紫砂壶的里外都不敷釉,采用当地的紫泥、红泥、团山泥团制焙烧而成。由于成陶火温较高,烧结密致,胎质细腻,既不渗漏,又有肉眼看不见的气孔,经久使用,还能吸附茶汁,蕴蓄茶味,且传热不快,不致烫手;若热天盛茶,不易酸馊,即使冷热剧变,也不会破裂;如有必要,甚至还可直接放在炉灶上煨炖。
值得一提的是在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先后有两位名噪一时的紫砂壶制作名家——龚春、时大彬。
龚春的制品以他的名字命名为“供春(龚春)壶”,其壶造型新颖精巧,质地薄而坚实,有“供春之壶,胜如金玉”及“栗色暗暗,如古金石,敦庞用心,怎称神明”的评价。据说,龚春儿时是进士吴颐山的伴读书童,吴颐山在宜兴金沙寺静心苦读时他陪伴在旁,闲暇时候就帮寺里老和尚抟坯制壶。他聪敏过人,极富创造力,当时寺院里银杏参天,盘根错节,树瘤多姿。
他都暗暗留心观察,并模拟树瘤,捏制树瘤壶,造型非常生动,连擅长制壶的老和尚见了都拍案叫绝,欣喜之余把平生制壶技艺倾囊相授,使他最终成为著名制壶大师。而另一紫砂名家时大彬是龚春的徒弟,他的作品,突破了龚春传授的格局模式,多以制作小壶为主,将其点缀在精舍几案之上,更加符合品茗的意趣。因此当时就有十分推崇的诗句,“千奇万状信手出”、“宫中艳说大彬壶”,就是赞叹他的制壶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