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吾尔族是新疆境内人口最多的民族。维吾尔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因受特定的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使其生活的社区和外界社会的沟通很不够。因为交通不便,居住在新疆境内的农民与外界少有交往。然而,维吾尔族村民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又使他们能够远离商业、文化中心照样生活,在新疆惟一与当地村民生活联系密切的,便是流动在乡间的“巴扎”市场。
巴扎的来源
“巴扎”是波斯语,突厥语族多采用,汉语采用译音。有学者考证,“巴扎”一词最迟在元代就流行在中亚民族语言之中了。明代人陈诚等著《西域番国志》中讲哈烈(今阿富汗赫拉特)“乡村多立圩市,凡交易处名‘把咱儿’。每七日一集,以易有无,至暮俱散”。这大概是汉文史料中较早对“巴扎”名称、特点和功能的记载。
巴扎在新疆历史悠久。巴扎一词虽出现于元明时期,但这并不意味着巴扎始于元明时期。这种定期、定点的交易集市贸易活动到底始于何时,很难考证。巴扎具体活动情况的记载多见于清朝,这与清朝重新统一1新疆的历史有关。巴扎具有一般集市和集市贸易活动的共同特点,它在集市排列周期、交易内容、方法以及交易主体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维吾尔族文化特点,与维吾尔族经济生活密切相关。
巴扎的周期
新疆的巴扎在空问分布和周期排列上有一定的规则,在一般情况下,一个巴扎以可往返一日的周边地区为其覆盖区域。内地圩期一般按农历日或十二地支排列,而新疆巴扎是按星期排列的。星期来源于基督教,伊斯兰教将星期用于自己的历法。因为新疆在历史上就是穆斯林集中的地区,“巴扎”日按伊斯兰历法的排列也是理所当然。
《西域闻见录》卷七中曾说:“然算其一岁之终,皆三百六十四日。其实皆以八栅尔计算。每七日八栅尔一次,每八栅尔五十二次为一年,故三百六十四日也。”在新疆,过去一般以一个城(历史上自然约定俗成的区划单位),后来是以一个县为单位,以七天为一轮编排境内巴扎开始的时间。
因此,巴扎多以星期名称为其名称,用开集日期命名巴扎名称,从星期一到星期天,七个集日的名称都有。如都先巴扎(星期一巴扎)、赛先巴扎(星期二巴扎)、恰先拜巴扎(星期三巴扎)、派先拜巴扎(星期四巴扎)、阿孜乃巴扎(星期五巴扎)、先拜巴扎(星期六巴扎)和也克先拜巴扎(星期天巴扎)。其中以叫星期六集市——先拜巴扎的最多。
在维吾尔族农村社区中的巴扎,有县巴扎和乡巴扎之分。在新疆的南疆地区,每个县都有几个到十几个巴扎分布于全县各地,一般村中往返一日的路程之内(以畜力车行程计算)的区域都有一个固定的巴扎。各县最大最繁荣的巴扎,大都是县城巴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