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民俗的产生、发展是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的,它所代表的含义也日益深刻。服饰种类的发展从繁到简、从等级森严的礼制到平等、民主、进步的理念,最后达到与进步文化的融合。服饰民俗所具有的功能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扩大和完善。
(1)遮羞避体、防寒御暑的功能。墨子在《辞过》中言:“衣必常暖,然后求丽”。服饰首先是保暖,起到类似动物皮毛的作用。黑格尔在《美学》中说:服饰审美首先存在两个理由:一是在于防风御寒的需要;另一方面是羞耻感。这是服饰最基本、最原始的功能,也可以说它是服饰产生的最初动因,这一功能也将具有永久的延续性。
(2)具有适应生产、劳作的功能。生产劳动是人类生存必需的活动,人们穿着各种服饰进行劳作时,就必须考虑工作的方便,否则只求美观不实用,是不符合服饰民俗的要求。为此,服饰民俗因不同地区、不同职业和不同性别而有所不同;生产劳作的方式不同,服饰民俗也不同。如在深山野林中以狩猎为生的人们,就会穿着用各种动物的皮毛制成的衣服。它既可以防寒,又可以防御野兽的伤害;生活在水乡地区的人们,为了便于撒网捕鱼,多穿着短衣、短裤等方便捕捞的服饰。
(3)具有识别社会角色和等级身份的功能。服饰最先具有的社会职能应该是标志作用。它起初被用来识别不同的部落,以区分敌我、统一军容为目的;随着部落内部成员关系的分化,一些模糊的等级观念逐渐产生,人们开始用服饰来作为不同层次的部落成员的区别标志。在社会分工的日益复杂化、多样化以及等级制度严格化的社会里,人们的服饰不仅在农、林、牧、副、渔各业,工、农、商、学、兵等各种社会角色方面有服饰区分,就是在同一行业不同身份的人们,服饰也有所差别。如商人有显示其气派富贵的装束,学生有展现其纯朴、青春的着装,政府官员也有表现其庄重大方的套装等等。
(4)具有表示某些社会观念和政治理念的功能。在社会观念、政治理念日益复杂化的社会中,服饰从样式、图案到花纹等方面则涵纳了许多社会内容,如礼仪伦常、求吉心理、民族自我意识及自我个性理念等。在20世纪初,伴随着女权运动的兴起,社会观念的变化,女性们开始穿着较短的裤子,露出了双腿。后来出现的具有展现女性美的短裙、超短裙及比基尼等服饰,也都是在社会观念变化的前提下产生的。中国解放后的“五o风貌”着装就是一种政治理念的表现,女性们脱去旗袍、剪去烫发,这些象征阔家小姐或太太的装束而换成了象征工人阶级与革命的服饰造型,如齐耳的短发,简单丽风格朴素的列宁装、工作装等;男性们则多穿显示庄重、朴素的中山装、军装和制服等。